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归纳总结

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归纳总结

二、名词解释(20分)
1.异染颗粒_____________胞质颗粒中含有一种主要成分为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经亚甲蓝染色后着色较深,叫异染颗粒,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2.菌落__________由单个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称为菌落。

3.条件致病菌____________有些细菌在人体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寄生、增殖,当条件改变或因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致病。

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4.肥达试验___________将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

通过检测抗体滴度的高低和初期、恢复期抗体的增长程度来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5.汹涌发酵____________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发酵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封闭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口等现象。

6.卡介苗___________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上百次的接种,历经13年的传代培养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

可使人获得对结核病的免疫力。

7.菌群失调____________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称为菌群失调。

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8.SPA________即葡萄球菌A蛋白。

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能与人及某些哺乳动物的lgG分子的Fc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争夺Fc段,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9.SSPE________即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一种以白质和灰质损害为主的全脑炎。

由缺损型麻疹病毒慢性持续感染引起的一种罕见的致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衰退性疾病。

10.转导______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形状。

这样的方式成为转导。

11.HBsAg__________即乙肝表面抗原。

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小球型颗粒和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

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

12.内基小体________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嗜酸性颗粒,称为包涵体,或内基小体。

具有诊断价值。

13.细菌的L型_______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在某些理化或生物作用下被破坏或抑制,但在高渗的环境中仍可存活。

称为细菌的L型。

14.质粒__________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其结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并具有独立自我复制能力。

15.半数致死量________在一定条件下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16.基因整合___________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病毒基因组的DNA片段可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中,这种将病毒基因组与细胞基因组重组的过程,称为基因整合。

三、简答题(50分)
1、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答:外毒素-大部分来源于革兰阳性菌,少部分来源于革兰阴性菌;大多数由活菌分泌释放;其本质是蛋白质,不耐热受热易分解;抗原性强,经甲醛处理可获得脱毒的类毒素;毒性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性效应,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内毒素-主要来源于革兰阴性菌;大多数由细菌裂解后释放;其本质是脂多糖,耐热受热不易分解;抗原性弱,经甲醛处理不能获得类毒素;毒性较弱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休克等临床表现。

2、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及其特点?
答:荚膜-不宜染色,具有抗吞噬、粘附、抗有害物质损伤等作用。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鞭毛-菌体上附着的细长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特异的抗原性。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与致病性有关,后者与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

芽孢-由革兰阳性菌形成,是细菌的休眠体,有助于鉴别细菌,抵抗力强。

3、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答:1.细菌产生灭活酶,即钝化酶的产生
2.作用靶位的改变
3.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4.细菌主动药物外排机制
5.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4、狂犬病的预防和补救措施?
答:预防-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并注射犬类狂犬疫苗。

补救-1.清洗伤口,用20%肥皂水、0.1%消毒剂或清水清洗伤口,并用酒精消毒。

2.被动免疫,在伤口周围注射高效价的狂犬病病毒抗血清。

3.主动免疫,早期接种疫苗可预防狂犬病的发病。

5、破伤风梭菌致病的治病条件及产生机制?
答:在局部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如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出血等,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形成厌氧微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形成。

机制:破伤风梭菌没有侵袭力,只在局部繁殖,产生痉挛毒素。

该毒素经末梢神经、血
液及淋巴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重链与脑组织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通过轻链进入细胞发挥毒素作用。

从而破坏了正常的抑制调节作用,导致中枢超常反射,出现破伤风特有的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

6、生物学标本采集的原则?
答:早期采集-采集尽量在病程早期及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无菌采集-采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

一对一采集-不同细菌用不同方法采集,如厌氧菌、L型细菌。

针对性采集-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相同疾病在不同时期标本不同。

采集标记-采集后做好标记,保证各环节准确无误。

采集新鲜-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7、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答:生物拮抗作用-阻止病原菌侵入机体。

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

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抗衰老作用-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伤。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的细胞的无限增殖。

8、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侵袭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执行病毒隔离措施、重视检测工作、污物处理。

9、全身感染的常见类型?
答:菌血症-如细菌进入细胞短暂停留,不产生毒素,伤寒杆菌引起的感染;
败血症-如细菌在表面繁殖产生毒素,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全身性中毒;
毒血症-如细菌在表面繁殖,毒素进入血液,白喉棒状杆菌产生外毒素引起的病变;
脓毒血症-如细菌侵入细胞,释放毒素。

金葡菌引起的肝脓肿。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的疾病,小儿痢疾。

10、细菌外毒素有哪些毒性作用?
答:细胞毒素作用-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可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靶细胞坏死,心肌损伤,肾上腺出血。

神经毒素作用-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阻断神经元之间递质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肠毒素作用-如金葡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以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11、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答:与致病性有关的产物:侵袭性酶、热原质、毒素;
与检验细菌(鉴定与分型)的产物:细菌素、色素;
用于临床治疗的产物:抗生素、维生素。

12、简述病毒的基本特征?
答:体积微小,以nm计算,能通过虑菌器,需用电镜观察;
非细胞结构,其主要有核心和蛋白衣壳组成;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严格的易感活细胞内寄生;
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

13、大肠杆菌的主要类型及致病特点?
答:ETEC-肠产毒,引起婴儿和旅游者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EIEC-侵袭型,引起儿童成人腹痛、发热、脓血便的主要病原菌。

EPEC-致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EHEC-出血型,引起腹泻和血样便,污染食品是其主要传染源。

EAEC-集聚型,引起婴幼儿持续性腹泻、脱水的主要病原菌。

14、乙肝抗原抗体的检测有何医学意义?
答:有助于诊断;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筛选病原;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注射疫苗的效果。

15、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
答: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虫媒传播;性传播;皮肤传播;接触传播。

16、简述致病菌的三大致病条件?
答: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发生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