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练习题一、文言文(一)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两句诗: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诗人在国破之痛中期盼宋朝收复国土的两句诗是:(二)阅读下文,完成3—6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本文选自课文《》,作者是。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5)陶后鲜.有闻鲜: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以莲喻人,与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对比,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效为敞车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
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
终不知其车也。
7.“越人以为绐己,不顾”中“顾”的意思是:()A、回头看B、顾惜,眷顾C、照看D、理睬8.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舟载以归而夸诸人(用船运回来并向别人夸耀)B、以为车固若是(人为车本来就是这样)C、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晋楚的人见到越人就笑他们笨)D、越率敝车御之(越国率领怀车去抵挡敌人)9.我们可以从越人身上吸取哪些教训?(1)(2)二、现代文(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目标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的一个小村庄,它座落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上。
从这儿走出沙漠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1926年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人走出大沙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
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都要转回这个地方来。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做了一个实验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如何。
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只拄着一根木棍根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
第十一天清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北极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
比塞尔村处在hào miǎo 的大沙漠里,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吉特尔的年青人。
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
他告诉这个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方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的比塞尔已成为撒哈拉沙漠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人到这里来旅游观光。
阿吉特尔作为了比塞尔的kāi tuò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赫然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带给人们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1)hào miǎo ()(2)kāi tuò()11.肯·莱文和一个比塞尔一起穿越沙漠时,为什么把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收起来?12.品读文中画线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人们会走出卷尺形状的圆圈足迹?为什么圆圈的大小不一?13.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原因:启示:(二)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创造超越的人生(节选)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正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
”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zhǎn zhuǎn 反侧,再也睡不着。
“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
”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
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
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东西、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因为我梦见神对我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坦白地说。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棵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开罗人衣衫lán lǚ,一无所有的回到了开罗,邻居看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7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当然没有。
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奏与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曝同样是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
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婴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奏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知道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没有春发、夏荣,怎么会有秋天的丰收?没有那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如果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14.根据拼音写汉字。
(1)zhǎn zhuǎn ()反侧(2)衣衫lán lǚ()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开罗人的故事。
16.“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中“留在开罗”的含义是,“去伊斯法罕”的含义是。
17.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不超过15字)第一部分:第二部分:18.“没有那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你作为文中得到的生命启示是什么?19.请用一句警句格言来表述你所获得的启示。
三、作文题目:我家最多的是要求: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最能突出“我家”特色的词语,然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这个词语,可以是“宽容、争吵、理解、快乐、笑声、谦让”等。
写出真情实感;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爱莲说》;周敦颐 4.(1)多(2)洗涤(3)更加(4)亲近而不庄重(5)少 5.略 6.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7.D 8.C 9.(1)不能不懂装懂(盲目轻信),不然贻害无穷(2)遇到未知之事,要考究其本源,不要被眼前假象所迷惑。
10.(1)浩淼(渺)(2)开拓 11.他想弄清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沙漠。
12.因为他们前进时没有目标,不断偏离原来的方向;他么偏离原来前进的方向的程度不一 13.他们在前进时没有明确方向;要获得成功,就要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14.(1)辗转(2)褴褛 15.一个开罗人想到千里之外去发财,结果狼狈回家,后来在自家后院找到成千上百的金币,成了富翁。
16.留在原地;到艰苦的地方去闯荡 17.叙述一个开罗人发财的故事;议论开罗人的故事蕴含的启示。
18.一个人有理想,并不畏艰苦,不惧失败,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19.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用光总在风雨后。
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卷(C卷)第一部分阅读(58分)一、文言文阅读(35分)(一)默写(15分)1.枕中云气千峰近,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开窗放入大江来。
2.风高浪块,_______________。
曾是姮娥真体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俯看积气蒙蒙。
3.无论平地与山尖,___________________。
采得百花成蜜后,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流响出疏桐。
_________________,非是藉秋风。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谓读得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9(11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吾欲之.南海 ( )③子何恃.而往 ( )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