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瘿病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瘿病


⑶ 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 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 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 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严重 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 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 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严 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或面色 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绝,甚至昏 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 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 觉消即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 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瘤的主要病理是气、痰、瘀壅 结的观点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 消坚” ,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 用。
⑴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 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
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
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 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3.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 (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 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腺摄碘 131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病机:
1.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 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以气痰瘀三者 合而为患。
2.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于肝、心、脾、肾 有关。
3.瘿病的病理性质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则 由实致虚,尤以阴虚、气虚为主,以致成 为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 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 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 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 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 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 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 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瘿病
长沙市中医医院
蔡进
一.概 述
❖定 义 ❖ 历史沿革 ❖ 讨论范围
1.定义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 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 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 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 影袋等名称者。
2.历史沿革
3.讨论范围
瘿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具有甲状腺肿大表 现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 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腺瘤、甲 状腺癌、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 此类疾病可参考相关篇章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病因:
1.情志内伤
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 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 结颈前,则形成瘿病。痰气凝滞日久,使 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 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2.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久居高地,水土失宜, 一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 运化水湿,聚而生痰;二则影响气血的运 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诸病源 候论.瘿候》谓“饮山水”“诸山水黑土 中”容易发生瘿病。
3.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 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 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 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另外, 素体阴虚的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 加伤阴,常使病情缠绵。
饮食失调 情志不畅
体质因素
病因病机示意图
内生湿痰 心肝气郁
气郁痰阻 痰结血瘀
阴血亏耗
肝(心)火旺盛 心肝(肾)阴虚

瘿病

三.诊查要点
1.诊断依据
⑴ 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 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 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 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 扪及结节。
⑵ 瘿病与消渴的鉴别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多有消谷善饥症 状,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 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 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饥,但无多 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 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 症。
⑵ 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 土因素,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 认识。
如晋《肘后方》首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 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病因 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 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 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⑶ 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 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 瘿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 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 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⑷ 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病 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除继承消瘿散结外, 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⑵ 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 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⑶ 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 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 赤、脉数等表现。
2.类证鉴别
⑴ 瘿病与瘰疬的鉴别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 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 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瘿病》 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瘰 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 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素问病 机气宜保命集·瘰疬论》说:“夫瘰疬者,经所谓 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 皆为瘰疬。”《外科正宗·瘰疬论》言:“瘰疬者, 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