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曲赏析训练题精选

元曲赏析训练题精选

元曲赏析训练题精选[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1.“南吕”是宫调,“四块玉”是_______,“马嵬坡”是_____。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睡海棠,春将晚”,这是以花喻人,说杨贵妃就像晚春时节的睡海棠一样娇柔妩媚。

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说杨贵妃恨不得让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样放在手掌上把玩观赏,表现了她恃宠娇恣的心态。

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为界)主要是描写,着重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作乐的生活,简明精炼,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难”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唐明皇因红颜误国而仓皇西逃,前路莫测。

3.有人说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沿袭了“女色误国”的传统论见,体现了的偏见,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看法。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关汉卿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

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飘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

白衣送酒: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

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

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1.这首元曲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和______两种。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最后两句,希望有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供他一人独酌以消愁。

B.第二句的“黄花”是指黄色的花,和第一句的“红叶”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

C.这首元曲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虽没有特别的社会意义,但用词铸句,描摹景物,以及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颇具艺术功力。

D.首句使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表现偶遇佳人的美丽爱情。

3.请找出能体现暮秋特征的景物形象,并说明它们和抒写愁情的关系。

三、[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这首元曲的开头运用了_______的神话传说。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雪练寒”,“雪练”指瀑布雪白如长长的白绢;“寒”,是说处在寒冷的季节里。

B.描写地上瀑布,却从“天机”落笔,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

C.最后三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动态,以“白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声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

D.这首元曲形象鲜明,气韵生动,主要得力于夸张的成功运用。

3.这首元曲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说说其表达效果。

四、[黄钟]人月圆·吴门怀古张可久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

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

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1.这首元曲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类,曲牌是。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香柑红树”句中的“红树”是指桔子成熟时的红桔树,是洞庭山的最美风景。

B.这首元曲的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完整的虎丘景物图。

C.全曲从“吴门”这一特定环境出发,以怀想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事迹为主,兼及白居易和苏东坡,主次分明,抒发了隐居的思想。

D.“长似坡诗”中的“诗”是指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试说说这首元曲共使用了几个典故,选取其中一处,说说其表达效果。

五、[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杨朝英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

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1.这首元曲所提到的老逋即北宋涛人林逋,谥号“__________”,因隐居孤山植梅养鹤,有“___________”之称。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曲中提到的“老逋”,是以人喻花,显得口吻亲切。

B.“无钱当剑沽”,实写为了赏花买酒,没钱把佩剑当了也心甘。

C.曲中写“两笑”,前者笑王维画不出梅之娇态,后者笑自己赏花太痴。

D.首先点破景色,接着层层描写自己雪天觅梅的豪情逸兴。

3.这首元曲自身形象鲜明,请说说在曲中是怎样的形象。

六、甲[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甲曲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

2.对上面两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乙曲和被称作“秋思之祖”的甲曲,无论是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B.乙曲开头写落日、残霞笼罩着孤村,老树寒鸦之间轻烟缥缈,给人以恬静、欢愉之感。

C.甲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对“天涯”风光的热情赞美。

D.甲乙两曲均以秋为写作对象,均是罗列名词或名词短语以塑造意象,表达秋思,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同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3.像上面两首元曲罗列名词或名词短语以塑造意象的写法,中国古典诗歌中还不乏其例,请再举出一例,说说这种写法的妙处。

七、[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日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1.这首元曲,“南吕”是_________,“一枝花”是_________,“春日送别”是题目。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曲言辞俊丽,通篇运用整句,使这幅春图的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B.“东君”是司春之神,“莺花”是莺啼花落之意,泛指春天景物,这里指代所送别的人。

C.结尾两个问句连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送别时的伤怀之情。

D.“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意思是雨随着花瓣的飘落而倾洒,风趁着柳条的稀疏而劲吹。

3.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评价这首元曲“语极俊丽”,试结合第一、二句对这一特点加以说明。

八、[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徐再思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

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

乖,抵触。

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

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这首元曲采用____________的手法,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眠松”,指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曲中“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复以松拟人,修辞堪称警策。

C.结尾二句,写要与明月清风为伴,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3.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一、1.曲牌;题目2.A(B错,此句的主语是唐明皇,系“明皇恨不得掌中看”的倒文,此项误作主语为杨贵妃;C错,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用了“睡海棠”、“掌中看”两个生动的比喻,而非主要是描写;D错,用了“蜀道难”的典故,主要用来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仓皇西逃的结局,与“前路莫测”无关)3.同意:后半部分的议论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体现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偏见,这一点体现了思想的局限性,是封建意识,是不足取的。

不同意:后半部分固然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但不能把此部分和前半部分割裂来看,前半部分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明皇,“霓裳”的荒淫误国既有杨贵妃的责任,也有唐明皇的责任。

再说,怀古咏史的诗,其根本意图还是为了讽谏当朝统治者,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为女人提供某种训诫,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罢了。

如还有别的看法,只要能符合原意,自圆其说即可。

二、1.对仗(对偶);用典2.C(A错,这里运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是希望有朋友来跟他一起喝酒,而不是希望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给他一人独喝,这点从“谁肯”也可看出;B错,黄花是指菊花;D 错,红叶题诗固然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这里无此意,只不过取“题红叶”三字与下句“赏黄花”构成对仗而已,是雅兴之所在)3.像红叶、黄花、落月、衰柳、寒蝉、稀疏雁影、清瘦山容等,都体现出了典型的暮秋景物特征,附着上了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清冷衰飒的秋景与淡淡悲凉的愁情紧密结合,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交融。

三、1.织女2.B(A错,“寒”,是说瀑布之高,似从天而降,令人似觉生寒意;C错,“绘声绘色”应为“绘形绘色”;D错,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3.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如开头织女的传说)、对偶(如鼎足对“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比喻(如借喻“雪练”、“冰丝”、“露华”,明喻“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

用典是写瀑布之高之神奇,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对偶是为了使句式更为整齐,增加气势,描画瀑布动态更为有力;但这首元曲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后三句,以“似”字提起,以“自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

通篇比喻迭出,多方设喻,既描画了瀑布的静态(“高垂”、“悬”是以静写动),又写出了他的动态;既描画了瀑布的色彩形状,又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

虽然全篇不见“瀑布”字样,壮美奇伟的瀑布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四、1.怀古;人月圆2.C(A错,“红树”也指山上的枫树,秋来叶子深红一片,与红桔争相辉映,景色尤为美丽;B错,无比喻手法;C错,是指苏东坡的《虎丘寺》诗。

)3.共使用了9个典故,“山藏白虎云藏寺”,“山藏白虎”包含一个虎丘来历的故事,“云藏寺”暗含苏东坡《虎丘寺》中“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的诗句;“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含有范蠡功成归隐泛舟太湖、陆绩怀揣红桔从枫林归来赠母、张翰不图名爵而回乡欲吃鲈鱼细丝三个典故;“自家池馆”是白居易遗迹,“吴王花草”暗用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登金陵凤凰台》)诗句;“啼乌夜月”是“月夜乌啼”的倒文,暗含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的诗句;“犹怨西施”暗含越王勾践用大臣之谋,献美女西施与吴王夫差,导致吴亡的典故。

这首元曲以怀想吴国的事迹为主,兼及白居易与苏东坡,“洞庭归兴”三句,更是暗含三个典故,不仅切合怀古之题,而且写出了洞庭之美,表达了想要归隐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