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测试规范C h i n a M o b i l e F i b e rD i s t r i b u t e d S y s t e mE q u i p m e n t 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发布 ╳╳╳╳-╳╳-╳╳实施QB-╳╳-╳╳╳-╳╳╳╳目录前言 (III)1. 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测试判决依据 (2)4.1 不确定度及指标判决依据 (2)4.2 指标分类及通过判决依据 (2)5.测试环境 (4)5.1 测试组网图 (4)5.2 常规测试条件 (5)5.3 极限测试条件 (5)6.测试工具 (5)7.无线指标—各制式公共项目测试用例 (6)7.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6)7.2 自动电平控制 (7)7.3 最大增益及误差 (8)7.4 增益调节范围及步长误差 (9)7.5 频率误差 (10)7.6 矢量误差幅度 (10)7.7峰值码域误差 (11)7.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2)7.9 带内波动 (13)7.10 电压驻波比 (13)7.11 带外抑制及带外增益 (14)7.12 杂散发射 (15)7.13 频谱发射模板 (16)7.14 噪声系数 (17)7.15 传输时延 (17)7.15.1 设备传输时延 (17)7.15.2 时延校正范围及补偿精度 (18)7.16 阻塞 (19)7.17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20)7.18 开关切换时间 (21)7.19 时隙调节能力 (22)7.20 同步动态范围 (23)8. 无线指标—GSM制式特有项目测试用例 (24)8.1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24)8.2 互调衰减 (26)8.3 下行反射互调 (27)9. 无线指标—TD-LTE制式特有项目测试用例 (28)9.1 不同通道的功率差 (28)9.2 不同通道的增益差 (29)9.3 双通道的时延差 (29)9.4 MIMO功能(EVM) (30)10.网络性能指标测试用例 (31)10.1 组网及承载能力 (31)10.2 多载波性能 (32)10.3 多系统间干扰 (33)10.4 设备功耗 (34)11.电源适应性测试用例 (35)11.1 电源电压变高试验 (35)11.2 电源电压变低试验 (36)12.环境适应性测试用例 (37)12.1 高温试验 (37)12.2 低温试验 (37)12.3 恒定湿热试验 (38)13.内置天线测试方法 (39)13.1概述 (39)13.2增益 (39)13.3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 (40)13.4驻波比 (42)13.5隔离度 (42)13.6互调 (43)13.6.1三阶反射互调(暗室测量) (43)13.6.2三阶反射互调(现场测量) (44)13.7功率容限 (46)14.编制历史 (47)附录A TD-SCDMA制式测试模式设置 (47)A.1 T-TM1测试模式1 (47)A.2 T-TM2测试模式2 (48)A.3 T-TM3测试模式3 (48)附录B TD-LTE制式测试模式设置 (48)B.1 E-TM1测试模式1 (48)B.2 E-TM2测试模式2 (50)B.3 E-TM3测试模式3 (51)B.4 E-TM4测试模式4 (52)附录C 工作频段内的中心载波频点 (52)C.1 GSM频段 (52)C.2 TD-SCDMA频段 (52)C.3 TD-LTE频段 (52)附录D 多载波信号配置要求 (53)D.1 GSM制式多载波要求 (53)D.2 TD-SCDMA制式多载波要求 (53)D.3 TD-LTE制式多载波要求 (53)前言本标准是在充分了解中国移动相关规划、建设和测试情况,参考电磁辐射、室内信号分布系统天线、移动基站工程规划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建网需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光线分布系统设备的选型测试提出技术依据。

本标准定义了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设备的性能测试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设备》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需与QB-A-XXX-XXXX《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技术规范》配套使用。

本标准由中移号文件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计划建设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雪松,邓鹏, 赵杰。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移动光纤分布系统的设备性能测试方法,供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内部使用;适用于为光纤分布系统的设备研发、生产和出厂验收提供测试依据,同时适用于为光线分布系统设备的选型测试提出技术依据,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规范性引用文件列表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4.测试判决依据4.1 不确定度及指标判决依据本标准所定义的所有指标,均已包含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影响,所有指标测试判断均按照技术规范所定义的指标要求来进行判断。

4.2 指标分类及通过判决依据5.测试环境5.1 测试组网图作为被测设备的光纤分布系统设备连接框图如图5-1、5-2所示。

其中:图5-1为用于无线性能测试的最小光纤分布系统,它包括主单元1个、扩展单元1个、远端单元1个;图5-2为用于组网指标测试的链型连接框图和星型连接框图,它包括主单元1个、扩展单元3个、远端单元2个。

这里为了验证最大组网能力,可按设备实际组网能力酌情安排扩展单元级联数量和远端单元总数量。

远端单元1m 光纤扩展单元1m 光纤主单元图5-1 最小光线分布系统测试连接图主单元扩展单元远端单元扩展单元远端单元2Km 光纤2Km 光纤500m 光纤1m 光纤扩展单元1m 光纤图5-2 光纤分布系统组网指标测试连接图测试用例的测试组网图详见第7、8、9、10、11、12章中的具体测试用例。

5.2 常规测试条件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 温度:+15℃~+35℃; — 相对湿度:45~75%。

5.3 极限测试条件极限测试条件参考第12章中的环境试验要求。

6.测试工具表6-1 测试工具(主要测试仪表及附件)7.无线指标—各制式公共项目测试用例7.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7.2 自动电平控制7.3 最大增益及误差7.4 增益调节范围及步长误差7.5 频率误差7.6 矢量误差幅度7.7峰值码域误差7.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7.9 带内波动7.10 电压驻波比7.11 带外抑制及带外增益7.12 杂散发射7.13 频谱发射模板7.14 噪声系数7.15 传输时延7.15.1 设备传输时延7.15.2 时延校正范围及补偿精度7.16 阻塞7.17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7.18 开关切换时间7.19 时隙调节能力7.20 同步动态范围8. 无线指标—GSM制式特有项目测试用例8.1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8.2 互调衰减8.3 下行反射互调9. 无线指标—TD-LTE制式特有项目测试用例9.1 不同通道的功率差9.2 不同通道的增益差9.3 双通道的时延差9.4 MIMO功能(EVM)10.网络性能指标测试用例10.1 组网及承载能力10.2 多载波性能10.3 多系统间干扰10.4 设备功耗11.电源适应性测试用例11.1 电源电压变高试验11.2 电源电压变低试验12.环境适应性测试用例12.1 高温试验12.2 低温试验12.3 恒定湿热试验13.内置天线测试方法13.1概述驻波比、隔离度、互调等电参数需要在微波暗室中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或专业互调仪完成。

辐射参数需要在微波暗室中通过近场或远场测试系统完成。

13.2增益13.3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13.4驻波比13.5隔离度13.6互调13.6.1三阶反射互调(暗室测量)图13-5 天线互调测量框图(暗室测量)将被测天线与测量系统相连接,并保证接触可靠;13.6.2三阶反射互调(现场测量)13.7功率容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