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二、知识链接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课前初读课文准确把握句读
1 教师示范朗读,或找学生范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找一找文中的通假字,看谁找得最多。

【探究案】
一、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开展诵读比赛。

1、读准字音。

2、句读分明。

3、读出气势。

二、参考书中注解或工具书,积累下列文言词义。

(1)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今:;郭,古:,今:)
委而去.之(去,古:,今:)池.非不深(古:,今:)
(2)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
以.天下之所顺()环而攻之.()兵革非不坚利.也()
多助之.至()
三、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四、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第二问小组讨论完成)
【训练案】
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教(学)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