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范文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范文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都需要写学术论文,那么你知道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是怎样的吗?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搜集和的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摘要】“学者化”是当今学术发展的趋势,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

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关键词】“学者化”;引领;学术“学者化”曾引起了界的广泛争论,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

目前,“学者化”已基本得到学界的认同,但在当前未必都是学者的情况下,学界又提出“应引领学术研究”,对学术水平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

一方面,有学者把“引领学术”看作的一项基本职能。

依照传统认识,在学术研究事业发展的序列中,的工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业务所涵盖的一系列工作完全是辅助的、被动的,人们对工作的一贯评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文字裁缝而已。

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上看,都应该而且可以做到主动推进学术研究、主动引领学术研究”[1]。

另一方面,吴承学先生提出:不要妄议引领学术潮流[2]。

两方面的观点都有道理,看似矛盾实则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而已。

学术是否应引领学术研究?、学者、作者之间应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学术的身份转型所谓“学者化”,这涉及与学者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学者化”中的“”应限定为学术。

虽古已有之,但毕竟是一个现代新出现的概念。

当今世界对“”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分歧亦大,而且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致,人员可细分为文字、美术、图案等,细分后的工作有时只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就能从事,并不一定要达到学者的要求。

另外,不同的发行内容、发行对象和发行效果,也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如儿童画报的、大众杂志的,就不一定要求他们有学者的高度。

所以在“学者化”这个命题中,泛谈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应该把范围限定在学术类出版物的人员。

学术的学者化,学界已探讨得非常充分。

在对学术的认识过程中,学术的身份发生了转型,除了身份还要再加上学者身份。

首先,这种转型对工作的重新理解,工作由传统认识中单纯的技术工作转变成学者化的内涵深化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性质得到确认。

人们对于劳动的评估,一直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一种认为的劳动不过是技术性的劳动。

但从的实践过程以及劳动的整体看,创造性和技术性劳动两者应兼而有之,而且各有其重要性[3]。

把工作形容为“剪刀加糨糊”的传统偏见,是基于古代活动的实际状况的客观评价,是对当时活动表面的、局部的和片面的认识[4]。

对学术论著的再创造,体现在对原稿的提高、规范和优化上,有内容、形式方面的,也有专业、技术方面的。

对稿件观点的斟酌、事实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集中体现着的创造性[1]。

加工是属于内容再创新的过程,是价值再创造的过程[5]。

在对创造性确认的基础上,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工作不仅仅是附属性工作,而是有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因此对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学者型的才能使工作有更好的效果。

其次,这种转型对学术刊物的学术性的认识。

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6]。

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人们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术的学者化要求当然在所难免。

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7]。

学报的工作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项: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

做好这几项工作主要不是依靠学报的业务水平,而是学术水平[8]。

学术思考凸显出学术积极、主动的职业特征[1]。

学术的学者化水平不高,也招来诸多诟病。

即使们是正派的,甚至拥有一流的学术鉴赏能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他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学术的最新趋向,从而做出明智的取舍判断。

许多学术期刊之所以大量刊发平庸的缺乏学术创新价值的成果,原因就是审稿者自身学术水平低下[9]。

因此,学术性成为学术的内在特质,学者化对学术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学术的“将军梦”在明确学术的学者化倾向后,一些有强烈进取心的往往会意气风发地向更高目标前进,提出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引领学术潮流的口号,这成了学术的“将军梦”。

学术是否有可能实现这个“将军梦”?答案是肯定的,古往今来的大手笔作品都是明证。

这些作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大学者的作品,如孔子《诗经》等作品,引领中国学术数千年;其二是官修的作品,如《四库全书》,官方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正统性,引领中国学术风尚。

当代中国的学术,无论是对社会舆论还是报刊风格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用什么样的稿,约谁的稿,本身就有倾向性。

具体地讲,是通过组稿、改稿、言论、组织语言等过程或手段来体现这种倾向性的[10]。

学术是一个群体概念,的学术思考融合的是群体的思想和智慧,它是学术内在的活动。

的学术思考应是办刊思想、办刊宗旨的体现,具体渗透在选题策划、审稿组稿、编排设计等过程及联系作者、反馈作者等方面的活动中[11]。

在科学过程中,既从宏观上,也从微观上发挥着学术作用。

宏观上,着眼整个社会,而不埋头于某一具体课题,身份超脱,视野开阔,在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形势下,能避免某一领域的专家因“专”而带来的局限。

微观上,从审读加工着手,其不满足于原稿值得发表这样笼统的评价,不迷信专家权威,不放过一字一符,能弥补作者的疏误[12]。

在文化出版业中,其积极主动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晰。

出版业已经转型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先进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文化的建设者[13]。

因此,当代的学术,是完全有可能引领学术研究甚至学术潮流的。

学术可以拥有“将军梦”,但并不等于这个梦一定会实现。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真正能成长为将军的士兵却是少数。

学术有一定的导向性及影响力,这个可以做到,但其要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恐非易事。

我国的学术刊物有高、中、低三层次,不可能所有刊物的都具备引领学术的能力。

引领学术对于学术来说,应该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而不应作为普遍性的要求。

我们所称的学家,是自立一言的家,他们不仅有自己独到的学问,同时要以自己的学识铸造工作的特色,以自己的学识培养一批作者,从而形成一个有影响的著作者群体[14]。

学报的学术水平应高于或略高于撰稿者的水平,起码也应具有相等的水平。

学术“将军梦”的另一缺陷对学术潮流合理性及效果的判断。

学术即使引领或迎合了某种学术潮流,但这种潮流的研究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删定《诗经》后,依然招来非议,他只是按儒家的思维去删定诗三百,号称“思无邪”,但那些被删掉的所谓“有邪”的诗篇,让后人难以再见其原真面目,在文献史料诗歌艺术研究方面是一种巨大损失。

《四库全书》定稿后,对文献保存有重大贡献,但其因各种原因未收录大量著作,并因政治思想因素大量删改原著,也是饱受后人诟病。

当代学术如果刻意去引领学术,这种学术潮流能影响一时,但未必都能在历史上会有好的效果。

作为科技文化信息传播者的,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科技文化信息的修补匠,而是科技文化信息传播的规范者和控制者[4]。

如果学术对这种学术的自由性做出过多的人为干预,逼迫作者顺从自己所引领的学术潮流,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暴力或学术腐败。

吴承学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把用不用稿作为一种个人权力和资源,那是很危险的。

”[2]现行的急功近利、工具理性占据主导的“以刊评文”模式导致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的们由过去的学界“边缘人”成为学术舞台上的活跃角色,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幕后英雄”演变成号令“学界诸侯”的“无冕之王”,学术的学术权力获得了空前的膨胀[15]。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片面强调如何去引领学术,将的权力凌驾于作者之上,让作者围着的学术潮流指挥棒转,可能会产生不少负面效果。

三、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引领学术的问题,引出的是与作者的定位问题,即与作者,谁真正引领学术?从表面上看,学术论文、著作原稿是否获社会准入,是把关者[1]。

这种模式是现代出版制度的传播方式决定的,没有的采稿,作者的作品可能永不见天日。

在古代,没有的劳动,作者的作品很可能失传。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挑选作者和作品,直接决定学术的方向,似乎在引领学术。

但具体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以古代为例,古代有总集和选集之分,总集是总括收集,尽量搜罗,总集一般不会把关剔除,起到一个保存完整文献的作用,只有选集时才会进行甄别选择,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都在起把关者的作用。

即使是对论文进行选录时,某论文可能收于某作者文集中,也可能转抄于其他文集中,也可能收录于官方文库内,所以某个作者的某篇论文,可能面对多个。

这么多的都在引领学术吗?实际上真正引领学术的还是作者,真正体现学术意义的是作者的学术作品,后世要研究的学术问题还是要探究到作者作品的具体内容。

而且学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不一定非要经过审定,古代可能会是洛阳纸贵,今天可能会是网络花开,如何争取到作者的好稿反而成为焦点。

因此,作者对学术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

无论如何肯定的劳动,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的劳动必须建立在作者的劳动基础之上。

这样一来,的劳动就带有强烈的服务性、隐藏性、评估性等色彩[3]。

其实不管怎样强调的创造性,都不能否定作者的先前劳动,作者是第一性的,是第二性的。

如果和作者的主从位置调换过来,第一性,作者第二性,那只能改称为策划了。

当代的虽然包含策划功能,但主体功能仍然是对作者作品的编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的学术能力再强,就算是一个钻研精深的学者,也不能一人包办学术期刊的所有篇幅,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作者投稿,为作者服务。

学术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应是“五大员”:学术论著的审查员、学术事业的服务员、学术领域的研究员、学术作者的资料员、学术外交的联络员[16]。

从这“五大员”角色去看,学术在学术态度上更应甘当一个配角,为作者做好服务工作。

总的来说,学术想引领学术研究或潮流,是学术有责任心、上进心的表现,本无可厚非,虽然要求非常高,也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在表达“引领”雄心之前,务必注意两点:一是,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水平达到引领学术的层次;二是,是否对作者有充分的尊重和服务的态度。

正如吴承学先生所强调,对于引领学术问题,不是不议,而是不要妄谈。

参考文献:[1]马光.学术地位新论――在学术发展中的主动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xx(60):115-120[2]吴承学.不要妄谈“引领学术”[N].光明日报,xx-06-22.[3]金龙,克元.的劳动与作者的劳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3):79-80[4]傅建祥.对形象的再认识[J].石油大学学报,2000(2):94-96[5]刘杲.我们是中国[M].北京:海豚出版社,xx.[6]陈正夫.高校学报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7]孙犁.孙犁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8]杨焕章.再论学报学者化的必要和可能――兼答“学报学者化”口号的质疑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116.[9]许纪霖.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xx-12-12.[10]翟正荪.不仅仅是编稿[J].新闻知识,1996(9):12.[11]刘嘉秀.的学术思考和创新思路――对学术期刊而论[J].之友,xx(6):82.[12]赵蕴.刍议科技期刊在审稿中的学术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4):90.[13]于殿利.对新形势下定位的再思考[J].中国,xx(3):22.[14]蒋广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杨玉圣.学术的道义担当[N].中国社会科学报,xx-02-16.[16]郑东.学术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中州学刊,xx(5):287.摘要:本文运用抽样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了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所写的英文摘要在体裁结构上的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