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滴流到沧溟水,拳石崇 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 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
“德业流风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携藜杖出寒谷,又枉篮 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 不信人间有古今。” ——朱 熹
★无极、太极之辨
(《语录下》)。
1、物可以蒙蔽心,使本心暗而不明。
“是心之稂莠,落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 于驰骛,深蒙密覆,良苗为之不殖。”(敬斋记)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除了本体之心外,还有因物而生之心, 或者说,被物蒙蔽之心。本心与外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果存 心不固,本心不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之心。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二)发明本心
1、认识是顿悟,而不是渐悟。
内省求本心,不以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甚至也没有理性的指导, 只是静坐苦思冥想,所以没有一个渐积的过程,而只能顿悟,这种顿悟到 底因何产生,恐怕陆氏师生自己也是莫明其妙的,故眸子一亮就不免“窃 异之”。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基础上和一定环境中确实可以 产生大彻大悟的现象,然而,这种彻悟是认识积累的结果,是对事物长期 大量观察之得。由于某一事件突然认识到这些已知事物的共同本质,原来 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但陆九渊的彻悟不是这样, 他反对积极地去认识外物,认为认识外物越多,离开真理越远,认识是顿 悟,而不是渐积。
2、万物存在于我心之中。
万事万物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既然吾心即是 宇宙,那么可以得出一个逻辑的结论:万物存在于我的心 中,这是对先秦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的发挥。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日之圣贤,先得 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与侄孙濬》)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语录上) “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敬斋记) “满心而发,充塞宇宙”(语录上)
二、自存本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陆九渊以心为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心的派生物,理 即在心中。因而,对客观宇宙万物及其理的认识就不必向外 追求,而只需要向内反省,发明本心,使本心所固有的万物 和理自然光明起来。所以,陆九渊认识论的实质是本心的自 我发现,自我肯定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 自存本心,首先就要发现本性中固有的道德原则。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这理论上将导致两个结果,一 是把主观精神客观化,这在陆九渊思想中已反映相当明显。 一是进一步发展,走向唯我论。
陆九渊的学生杨简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他老师的思想, 他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慈做先生遗书卷七)“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 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同上) 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我之所为,我是宇宙的本原,世 界的中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我为转移,这是彻头彻尾的 唯我主义,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必然归宿。
——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
陆九渊其人其书
1139~1193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今江西临
川县),金溪人,由于他曾在江西象山讲学, 故后人又称他为象山先生。他的哲学以儒家 理论为骨架,糅合佛教禅宗思想内容,构成 了与朱熹面目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体系, 其学说被明代王守仁所发挥,故称为陆王心 学。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 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心,只是一个心。某某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
我之心,便与天同。”
(语录)
“尽我心,便与天同。”
这个问题涉及到本体论的争论,是围绕周敦颐的《太极图 说》展开的。九渊的哥哥九龄认为《太极图说》不是濂溪所作。 因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陆九渊认为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受了 老氏之学的影响。而朱熹则以为周先生之意恐学者错认太极别 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但陆九渊认为太极之上不能加 无极,《易大传》只讲易有太极而不讲无极。因为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圣人讲有而不讲无。朱熹把无极置于太极之上,是 床上架床,屋上架屋。陆九渊以为太极是心,上面再也不能有 一个超越太极的无极。朱熹则指责陆九渊的太极是从禅学那里 借来的本心,而不是天地万物的本然之理。无极而太极,是说 太极无形而有理,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禅学,但是从不同的角 度暴露了对方哲学的弊病。
“石称丈量,经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
(与詹子南)
“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果我多矣”(同上)
(三)自存本心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外部世界,而在于自存本心,格物致 知只是自存本心的途径。
1、寡欲。
“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何者?吾心之良,吾所固 有也。吾所固有,而不能以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 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 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去,则心自存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 剥落,难明,须是剥落的净尽,方是。”(语录下)
(三)自存本心
2、以心为本,自存本心 。
“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语录下)。 “用地不净法,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
(语录下) “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总之,陆九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重视主观精神,因而带有 重视主观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他看来,吾 心是最高的准则,即使是儒家经典也应以我的本心为转移。所以, 他公开倡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六经注我,我注六 经。”(语录上)这就是陆九渊认识论的意义。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二人曾就一些理论问 题反复辨难。其主要著作有《语录》、《文 集》他一生反对著述,故流传著作不多,后 人搜集他的全部著作辑为《象山先生全集》 三十六卷,中华书局出有校点本《陆九渊 集》,是研究他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宇宙便是吾心 ”的宇宙观
(一)吾心即是宇宙 1、心是超越时空的主与陆九渊同是南宋的大理学家。公元1175年(南宋孝 宗淳熙二年)。另一个理学家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会见朱熹, 当吕返回浙江时,便邀请陆九渊和他哥哥陆九龄兄弟在江西信 州(今上饶)鹅湖寺聚会,讨论朱陆分歧。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 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 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
★天理人欲之争
陆九渊反对朱熹区别天理人欲并把二者对立起来。他说, “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岂有天理人欲之分。”“天理人欲 之言,并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此其原盖出于老氏。”(语录下、上)这即是说,朱熹由于受 老子的影响,把天理人欲对立起来,破坏了人心的统一性。他 又说,“《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 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同 上)在他看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不容许有二心存在。如 果把天理人欲对立起来,必然要导致承认心外还有人欲存在, 这就与他的哲学体系相矛盾。
(二)发明本心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积习渐多,一旦突然贯通,万物的 精粗表里无不到,吾心之本体大用无不明,就是说,认识的 彻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他的认识路线还依傍着从物到心。 而陆九渊的路线则是从心到物。即明白、彻悟了心中之理, 然后去印证万物之物。
1、静坐内省。
“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暝目, 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 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 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
(一)格物去掉内心的污蔽、负担
2、格物即是开蔽,减担。
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本来固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 知。由于外物的蔽坏。本心被加上了重重物累,背上了沉 重的负担。因此,只在去掉这些负担就令一身轻松,本心 大明,陆九渊以此为格物“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 此便是格物。”所以格物就是格去心中的杂念,他又称之 为“开蔽。”他说,“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 不知其方,所发以滋其蔽。”(送杨通老)认识的任务即 是揭开蒙蔽,使本心重现光明,如果把握不到这一点,一 味向外追求,不仅本心难见,而且会受到更深的蒙蔽。
“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 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 也;进德者,进此者也。”(与邵叔宜)
“诸公上殿,多好说格物,且如人主在上,便可就他身上理会, 何必别言格物。”(语录上)
(一)格物去掉内心的污蔽、负担
“圣人之言,甚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 入便孝,出便弟,何须设《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 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
一、“宇宙便是吾心 ”的宇宙观
(一)心即理
作为理学的一个流派,陆九渊不仅回答了心物关系,他还 论证了心与理的关系。孟子把仁义礼智视为人性中所固有 的四个善端,陆九渊认为四端即心,并进而指出心即理。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是理也。”(《与李宰二》)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 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是理学内部两个不同派别的分 歧。一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在 本质上,都是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视为 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以为理是主观精神,一个以为 理是客观精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明末之际的黄宗羲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二先生同 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 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 有背于圣人。”(象心学案)这段话,道出了朱陆分歧的 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