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物质跨膜运输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一节 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第二节 离子泵和协同运输 第三节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MEMBRANE TRANSPORT
细胞进行物质运输的三种不同范畴:
● 细胞运输(cellular transport) 这种运输 主要是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 胞内运输(intracellular transport) 是真 核生物细胞内膜结合细胞器与细胞内环 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二)Ca2+ pump
P型离子泵,其原理与钠钾泵相似,每分解一个ATP分子,泵出2个Ca2+。 两类: ①肌质网膜上的Ca 2+泵: 1000个AA;与Na-K泵 的α亚基同源;10个跨
膜α螺旋;胞质侧有2个Ca2+结合位点和ATP结合位点,但无钙调蛋白(CaM) 结合位点。
P型钙泵作用模式
②质膜上的Ca 2+泵,其C端是钙调蛋白的结 合位点,当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时,钙离子 与钙调蛋白结合,形成激活的Ca 2+-CaM复合 物。与Ca 2+泵结合,进而调节Ca 2+泵的活性。
• 目前在人类细胞中已发现至少10种此类蛋白, 被命名为水孔蛋白(Aquaporin,AQP)。
水孔蛋白结构
由4个亚基组成的四聚 体;每亚基由3对同源 的跨膜α螺旋(1-4、 2-5、3-6)组成
水分子通过水孔蛋白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 金农,分别因对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和 机理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 产生的机制: ①取决于一套特殊的膜转运蛋白的活性。 如:钠泵、钾泵、钙泵等 ②取决于质膜本身脂双层所具有的疏水性特征。 脂双层形成疏水性分子和离子的渗透屏障,对绝大多数溶质分子和离子是高 度不透的。
• 作用:保障细胞对基本营养物质的摄取、代谢废物的排除和细胞内离子浓度的调节 (细胞内外的离子差异对于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至关重要 ),使细胞维持相对稳定的内 环境。
• 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与诸多生物学过程(细胞摄取营养、 信号转导、维持渗透压、生成ATP、神经元的可兴奋性等)密切相关。
细胞质膜转运蛋白的种类
脂双层的不透性使得多数物质的跨膜转运需要特定的膜转运蛋白。细 胞膜上存在两类主要的转运蛋白,即:
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 (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 各类ATP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如:缬氨酶素。
通道蛋白的门控:离子选择性、门控的跨膜通道
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 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三种类型的门控离子通道示意图
特点
通道蛋白在运输过程中并不与被运 输的分子结合,也不会移动,只参与被 动运输,其运输作用具有选择性。
是由许多亚基构成的管状结构,H+顺浓 度梯度运动,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耦联 起来, F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偶联因子
(factor)的缩写。位于线粒体、叶绿体相 关膜上。
F型质子泵不仅可以利用质子动力势将ADP转化成ATP,也可以利 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转移质子。
● 转细胞运输(transcellular transport) 这种运输是物质穿越细胞的运输。
细胞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主要有三种途径:
1.被动运输 2.主动运输 3.胞吞与胞吐作用
第一节膜转运蛋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 、脂双层的不透性和膜转运蛋白
• 细胞膜是细胞与细胞外环境之间的一种选择性通透性屏障,细胞质膜内外离子分布 不均匀。
离子通道蛋白在膜中有开和关两种构 型,相当于门,所以称为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这类通道的构型变化依据细胞内外 带电离子的状态,主要是通过膜电位 的变化使其构型发生改变,从而将 “门”打开。
配体门控通道 :
这类通道在其细胞内外的特定配体与膜受 体结合时发生反应,引起通道蛋白的一种成分 发生构型变化,使“门”打开。可分为细胞内 配体和细胞外配体两种类型。
放; • 4.从胞外摄取2个K+,促使去磷酸化; • 5.去磷酸化后的泵改变构象,在胞内侧释放2
个K+ ; • 6.泵恢复原始状态, Na+结合位点恢复功能,
开始下一次循环。
钠钾泵的作用特点:
1.每个循环构象变化两次,磷酸化和去磷 酸化;
2.每一个循环消耗一个ATP;
3.一个循环运出3个Na+,输入2个K+;
• (3) F-型质子泵 :存在于线粒体膜、植物类囊 体膜及多数细菌质膜上,以相反的方式发挥生理 作用——H+顺浓度梯度运动,释放能量与合成 ATP偶联起来。
(4)ABC超家族:转运小分子
一、P-型离子泵 2个独立的α亚基(绝大多数还有2个β
亚基——通常只起调节作用,而不直接参与 转运)。
α亚基发生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从 而改变泵蛋白构象,实现离子的跨膜转运。
类型(根据能量来源): ① ATP驱动泵、 ② ATP间接提供能量(耦联
转运蛋白)、 ③光驱动泵(见于细菌)
主动运输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 ATP 驱动泵与主动运输 三种主动运输方式中, ATP 驱动泵最常见 ATP 驱动泵分类:
P-型离子泵 转运离子泵 V-型质子泵
F-型质子泵 转运小分子泵:ABC超家族
载体蛋白的特点:
1.具有高度选择性 特异性结合位点只能与特异性底物(溶质)结合, 需要与被运输的离子或分子结合。
2.具有饱和动力学特征 能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抑制、或被某种
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类似酶的特征,故 有人称载体蛋白为通透酶(permease)。 3.对转运的溶质分子不作任何共价修饰 4.既参与被动的物质运输,也参与主动的物质运输。
种类:
Na+-K+ pump 、Ca2+ pump 、H+ pump 、H+-K+ pump
一、P-型离子泵 (一)Na+-K+ pump
2个α亚基与2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 α亚基在膜内外各有与Na+结合位点和与 K+结合的位点。
A Model Mechanism for the Na+/K+
Peter Agre
Roderick MacKinnon
(三)协助扩散:
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 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 化学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特点: : ①转运速率高; ②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 ③特异性; ④饱和性。
人工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相对透性
• 结论:人工膜对各类物质的通透率: •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 • 小分子比大分子易透过; • 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 • 极性不带电荷的小分子可透过人工脂双层; • 人工膜对带电荷的物质,如离子是高度不通
透的。
(二)水孔蛋白:水分子的跨膜通道
• 1991年Agre发现第一个水孔蛋白CHIP28 (28 KD ),CHIP28的mRNA能引起非洲爪蟾卵母 细胞吸水破裂,已知这种吸水膨胀现象会被 Hg2+抑制。
(二)其它 P-type pumps:
包括H+ 和 H+/K+ ATPases
(1)H+ pump( H+ -ATPase)
存在于植物细胞、真菌和细菌质膜上,将H+ 泵出细胞,建立和维持跨膜的H+ 电化学梯度 (类似于动物细胞Na + 的电化学梯度)
在控制细胞内pH值 过程起关键作用。
(2)H+/K+ ATPases
(四)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只能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运输,趋向于细胞内外的浓度达到平衡。 实际上,细胞内外的物质浓度差别很大,浓 度的差异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主动运输是由运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 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运输方式。
作用:
①保证了细胞或细胞器从周围环境或表面 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质。
ATPase
Na+-K+泵工作原理:
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发生构象的变化,导 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完成离子的转运。
磷酸化: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 性,分解ATP,泵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 是结合的Na+转移至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泵对 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 侧释放Na+、结合K+。
二、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定义: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 助扩散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 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 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类型:简单扩散、协助扩散
(一)简单扩散:
不需要膜蛋白的 帮助,也不需要 细胞提供能量 , 只靠膜两侧保持 一定的浓度差, 通过扩散发生的 物质运输。
4.由ATP水解直接提供能量。
5.构象变化有序而迅速,每秒可发生1000 次左右。
Na+-K+泵的生理作用: ①维持细胞的渗透性,保
持细胞的体积; ②维持高K+低Na+的细胞
内环境,维持细胞的静息电 位。
③吸收营养
乌本苷抑制其活性;氰化物可抑制ATP 供应中断,阻止泵的运转。
Mg 2+和少量膜脂有助提高于其活性。
应力门控通道:这类通道的打开受一种力的作用。
如听觉毛状细胞的离子通道。声音的振动推开应力 门控通道,允许离子进入毛状细胞,形成电信号传 递到听觉神经再传到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