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1课时讲授,教材第一章及练习)【知识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心理学性质与对象的多种论述;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教材体系;教育心理学诞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教育心理学如何为教育实践服务的思考。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难点为教育心理学体系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学习方法提示】注意从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不同论述的比较中加深理解一、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理解要点: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种种表述。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分野1.儿童心理学2.学习心理学3.学校心理学4.教育社会心理学5.教学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内容与体系(一)主要内容各类教科书中比较一致的内容有: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学习理论);2.认知领域学习心理;3.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心理;4.品德心理;5.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6.学习的测量与评价;7.教学心理。
(二)教材的编排教材中常见的内容编排顺序:1.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2.学习总论—学习分论3.学习过程—学习条件(1)学习过程:一般学习过程;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2)学习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从起源上说,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经历了哲学取向下的结合与科学取向下的结合两个阶段的漫长历史过程。
(一)哲学取向下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2.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二)科学取向下的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冯特的学生莫伊曼(E.Meumann)十分推崇实验研究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他与教育家拉伊(y)倡导实验教育学运动,重视对儿童身心发展与改进教育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桑代克在19世纪末开始用实验、测量的方法研究学习及个别差异问题,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此书出版是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教育心理学方法心理学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都被大量地用于教育心理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在于:(1)强调真实教学环境中的研究(2)注重包含多变量的综合研究五、关于心理学研究为教育服务的思考(一)充分发挥心理学的两个优势一是心理学对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探索,侧重于人性及人性的改变的研究,也就是侧重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变量、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
二是注重采用实验、测量等实证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研究学习和教育教学问题。
(二)关注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其发展的若干时期,无视教育现实问题,或未能把握教育实际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得教育心理学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二章学习的概述(2课时讲授,教材第四章及练习)【知识点提示】学习的定义,行为主义倾向与认知倾向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定义的差别;学习变量的分类;学习分类;学习在环境适应中的作用;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学习的准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学习定义的讨论;学习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系;难点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及其启示。
一、学习的定义1.定义: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行为派与认知派学习定义的比较行为主义:“学习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鲍尔(G.H.Bower)、希尔加德(E.R.Hilgard)的定义: “学习是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来解释。
”加涅:“学习是人的倾向(disposition)或才能(capability)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为生长过程。
”二、学习变量—影响学习的条件1.认知变量与非认知变量2.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Berliner(2006)认为教与学通常是在“教师×学生×任务×情境”的交汇处发生,为我们分析网络学习问题提供了考虑问题的框架。
教师×学生×任务×情境三、学习的分类1.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3. 加涅(R.M.Gagne)按学习材料与情境的复杂的程度的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高级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创造性则是解决问题的最高级表现。
4.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5.奥苏伯尔的分类按照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与学习者知识经验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此外,奥苏伯尔和鲁宾逊(F.G.Robinson)还按学习内容将有意义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性6类。
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五、学习与环境适应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其作用是适应环境。
人与动物适应环境依靠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动物进化的阶段越高,神经系统越复杂,学习、习得行为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越重要。
六、学习与个体身心发展(一)学习与个体身体发展成熟主要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生理结构、生理功能、本能行为的发展。
心理成熟指在没有特殊明显的教育影响下个体心理能量的增长。
1.学习以一定的成熟为自然前提2.学习可以促进成熟(二)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来实现皮亚杰谈到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2.学习依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状况(三)学习的准备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影响学习准备的因素是成熟与先前的学习。
在理解学习的准备这一问题时,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学习依赖于已有的准备状态,同时也要看到教学不能迁就已有的发展状况,而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准备。
(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
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观点的启示。
七、学习与教学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在以下方面可以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1.明确教学目标2.分析任务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4.设计课程5.教学6.评价第三章学习理论(6课时讲授,教材第五、六、七章及练习)【知识点提示】西方学习理论的几大体系的哲学基础、主要观点;桑代克、斯金纳、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伯尔的基本学习观点及其教育意义,以及建构主义学习观点及其评价。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斯金纳的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应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育意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观点与同化理论。
难点是各种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的差别。
【学习方法提示】注意各种学习理论和观点的实证研究依据和教育上的启示。
第一节西方学习理论的几大体系一、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一)学习的联结理论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认为经验,特别是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经验主义的特征是:(1)感觉主义(2)还原论(化约论,Reductionism)(3)联想主义(4)机械主义(二)学习的认知理论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最初来源,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只有按照心某种先天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解释,才有意义。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哲学基础:现象论现象心理学:采取现象学的观点,研究人对环境事物的主观经验。
它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而不重视别人对由观察研究所得的外显行为结果的解释。
二、各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一)联结理论的代表人物(二)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三)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三、各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1.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形成反应、习惯);2.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不存在观念、意识的中介;3.重视对学习的外部条件与过程的研究,忽视内部过程与条件。
(二)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1.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建立一定的认知地图(心理完形、认知结构、编码体系);2.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是间接的,以观念、意识为中介;3.重视对学习的内部过程与条件的研究,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主要观点1.强调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2.学习对于儿童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过程,人类有一种学习和发展自己潜能的天然倾向,要相信学习者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我潜能;3.强调意义学习,当学习材料对于一个人具有个人意义、能被他理解,符合其目的时,学习效果最好;4.学习者认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习;5.学习者整个身心投入的自发学习,学习效果最好;6.最有用的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7.强调对完整的人的教育,而不是发展人的某一侧面。
第二节联结理论一、关于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联结理论是联想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艾宾浩斯是用实验方法研究联想学习的第一人。
(一)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二)人类语文联想学习研究的三类型1.系列学习2.配对联想学习3.自由回忆学习二、桑代克的联结说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S-R联结2.联结通过试误过程而建立试误说:桑代克对学习过程的说明。
认为联结是通过反复尝试从而逐渐减少错误而建立的,没有什么认识、理解、意识的作用,因而是一个盲目的过程。
3.学习律三条主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1930年以后的修改:1.六条法则2.扩散效应(1933)3.对效果律、练习律的修改补充对效果律:认为奖励比惩罚有更大的作用。
只承认惩罚对学习有间接作用。
对练习律:把练习律作为效果律的副律。
对桑代克联结说的评价。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反射理论1.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1)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