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统计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统计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统计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本院是二级甲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工作正在循序渐进开展;本文针对本院2014 年 1 月至2014 年12 月发生的47 例ADR 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找出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减少或避免ADR 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14 年 1 月至2014 年12 月呈报的ADR 报告共47 例,其中包括住院部45 例,门诊 2 例。

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对我院呈报的ADR 分别进行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我院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13 例,女性34 例,男女性别比1:2.62,女性的ADR 发生率较高;患者的年龄跨度为1~80 岁,其中≥ 60 岁的老人有18 例。

具体见表1.
2.2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
47 例ADR 报告中,其中静脉给药45 例(95.75%),口服给药 2 例(4.25%),具体见表2.结果显示,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 概率最高。

2.3 引发ADR 的药品种类
根据47 例ADR 报告分析,其中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药引发的ADR 居首位,有12 例,占总例数的25.53%;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有11 例,占总例数23.41%.抗感染药引发ADR 有9 例,占总例数19.14%.具体见表3.
2.4 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根据ADR 报告,药物所致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总比例的42.56%(20 例)。

具体见表4.
3 讨论
47 例ADR 报告中,男性13 例,女性34 例,男女性别比为1:2.62,女性的ADR 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这与女性生理状况有别于男性,且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较差有关。

年龄越大,ADR 发生例数越多。

60 岁以上年龄组的患者ADR 发生例数较多,主要与老年患者机体器官功能衰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而又常患有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用药的机会、用药的时间和用药的品种都有所增加有关[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对老年患者ADR 的监测工作应成为重点[4].
从统计结果看,我院ADR 以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药所占的比例最高(25.53%),其次是中成药(23.40%)和抗感染药(19.15%)。

临床采用静脉注入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药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其不良反应易被人忽视。

因此应加强我院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药的合理使用,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位居第二位。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中药传统给药方式[5].我院中药注射剂作为辅助用药,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由于国家没有各类疾病关于中药注射剂规范诊疗的指南,临床上大多合并使用或者作为辅助用药反复使用,造成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增加了ADR 的发生率。

另外,临床上
中药注射剂联合用药现象普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ADR 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用量越来越大,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希望临床科室医师尽量减少各种中药注射剂的合并应用,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尤其慎用,以减少药物ADR 的发生。

47 例ADR 报告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主要是皮疹瘙痒、静脉炎、局部红肿、荨麻疹、潮红、多形性红疹等,其主要原因系电解质平衡及营养药、中药注射剂和抗感染药物使用频次较多,较容易引起病理性免疫反应,短时间内在皮肤及附件上表现出来,容易被察觉。

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如心血管、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方便的不良反应,不容易直接被发现,为此更应该加大力度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

目前,我院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在加强ADR 监测的同时注意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继续重视和加强ADR 的报告与监测,更及时更全面地掌握药品的信息与用药风险,并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主动上报,防止ADR 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与合理。

参考文献:[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 药事管理与法规[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2: 229.[2] 张敏红. 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 海峡药学,2011, 23(10):231.[3] 刘艳, 我院440 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7):648.[4] 徐敏, 王建平. 我院35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3, 24(26):2456.[5] 张向萍, 梁延平.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及临床药师作用探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19):16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