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

浅谈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

浅谈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发表时间:2010-10-19T10:35:14.857Z 来源:《学园》2010年第7期下作者:晏磊[导读] 作为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晏磊湖南工业大学【摘要】21 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完成复兴和腾飞的世纪。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工作,更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艺术培养【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25-02 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55 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

但长久以来,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基本上停留在纯粹的民间艺术形式上,它们身上所代表的艺术创造精神以及与整个中华文化息息相通的历史文化沉淀,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默默封闭在大山和边疆,并随着各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而自生自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工作,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文艺衰退的趋势,党和政府从培养人才入手采取种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后继有人。

经过几十年不断的努力,目前全国有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24 所,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些高等、中等院校开设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北京、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院校还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不定期地开办培训班和专业班。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现状当前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品种正慢慢衰退或消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体系逐渐解体,并丧失其原有的文化功能。

例如大部分劳动歌、特定的风俗歌都已看不见了,甚至蒙古族长调在科尔沁等许多牧区也很少有人会唱了。

尽管总的形势不容乐观,原有的民间传承体系遇到解体的危机,但仍有不少民族和地区中的传统文化艺术或因保护措施得力,或因出现新的传承、传播方式而呈现上升和兴旺的现象。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从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起,少数民族总人口在全国一直居第六位。

第五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显示:2000 年湖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为641.07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

少数民族个数增加到55 个,在55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土家族,有263.95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1.17%;其次是苗族,有192.15 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9.97%。

总人口超过1 万人的少数民族还有:侗族(84.21 万人)、瑶族(70.46 万人)、白族(12.56 万人)、回族(9.74万人)、壮族(2.36 万人)、蒙古族(1.59 万人)。

这8 个民族人口总数达到了637.01 万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99.37%,而其他47 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仅有4.06 万人。

以在湖南省人口排名第二位的苗族为例,以前不少苗人会用镰刀剃发,举行成年礼仪式,而现在愿意举行成年礼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了;以前不少苗族人穿的衣服都是用靛蓝染布,而现在的年轻人却很少穿这种布料制的衣服了,像传统的刺绣、织布等手艺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了;以前不少苗族女孩都会传统的苗家刺绣艺术,经常会用几个月的时间去绣一件作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而现在大部分青年人为了生存,都走出苗寨打工去了——与此对应的是,会各种苗族手艺的老人们也找不到接班人了。

作为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了解多少呢?笔者调查了解部分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在接受调查的34 位同学中,只有3 位同学表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1 位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其余同学都表示很感兴趣。

其中,50%以上的同学都表示很喜欢音乐、舞蹈,13%的同学则喜欢本民族的文字和习俗。

在调查中,不少同学表示,他们对本民族的精粹都很感兴趣,而且也曾接触过很多,如音乐、舞蹈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逐渐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继续深入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

二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艺术培养国内高等院校除普遍开设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课程外,不少院校还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在硕士生与博士生阶段设置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并为许多少数民族培养出了优秀的高学历人才。

各地的高等院校也大多创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专业及特色班,如新疆艺术学院与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以及新疆各民族的乐器演奏,内蒙古大学音乐学院的长调、马头琴以及新增的二人台专业等。

还有一些院校尝试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课程。

尽管这些现象令人感到欣喜,但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

有的院校尽管身处民族地区,但在其开设的课程、专业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与当地的民族艺术无关;有的院校招收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进入声乐系,但如何根据歌手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既能保持原有风格,又能提高演唱水平的教学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院校开设了“少数民族学习班”,但从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均与一般院校相似,因而使学生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对我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比如,学校将少数民族艺术作为办学特色纳入教学机制的同时,应研究采取具体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教学,既能保证学生不脱离原来的母语文化、保持学生原来掌握的音乐风格,又能扩大视野、提高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

2.按学科要求规划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与研究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借鉴欧洲院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机现象较严重。

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学科建设的要求予以制度化与规范化,形成良性运转机制。

3.高等院校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应以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为中心现今,仅占全国人口8%~9%的少数民族保存着近一半已被国家确认的音乐文化遗产。

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文化是一种教育资源。

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立足各民族文化传统,围绕民族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4.加强正面教育,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无神论的世界观在这个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三个教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科学知识的普遍宣传,揭露宗教的真正面目。

大学生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

尤其对于那些想逃避现实、摆脱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是良好的“避风港”。

对此,必须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方面入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机制。

另外要加强科学知识的宣传,让学生认清宗教和鬼神迷信的本质,搞清他们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引导他们远离迷信的误区。

同时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校风建设。

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育人质量。

三少数民族艺术培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陶冶1.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文明积淀的结果,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安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民族精神、思想、感情、意志、行为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蔡元培认为,“美能超越实际,通过它可消除人的损人利己观念与功利主义观念。

”少数民族艺术之美不仅令人陶醉,更使人在审美过程中忘却现实功利得失,进入纯真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审美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都将注入为少数民族艺术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极大地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当前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建立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培养教育体系,就不可能抛弃少数民族艺术的丰厚传统,抛弃民族艺术文化在教育中能够发挥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明确了这一点,对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保持国家、民族的独立兴旺,都有着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我国少数民族艺术培养的发展强大,离不开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构建一代新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最主要的就在于精神文化层面,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

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应通过了解、学习少数民族艺术,更多地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蕴藏在里面的强悍、进取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不断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勇于开拓、勇于进取,培养其刚毅顽强的性格,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少数民族艺术审美价值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艺术培养的启示1.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通过艺术感受生活中美的哲理,感受少数民族人民崇尚美、追求美的圣洁情怀,以及古朴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功效。

这种源自少数民族艺术自身的、与人类本性相一致的内在感染力,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学习家乡的本土艺术,会使他们更了解家乡和热爱家乡,形成对家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会让他们开阔文化视野、了解当地富有地域个性的艺术形式,认识到中国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

2.课余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的节日文化,都包含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民族艺术在其中无不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功能绝非任何行政手段所能比拟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民族艺术文化的深刻感召力有充分认识,将其自觉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或直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中来,无疑可极大地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起到一般思想道德教育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五结束语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共同体中,各民族艺术别具特色,既相互交流借鉴,又各自发展,形成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景象。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多元丰富的特点,这些都为普通高等院校开展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艺术培养”为主题的教育,提供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