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1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

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常采用如下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

”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

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每位学生对每门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苦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3、新版的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

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运用。

目前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完全放弃对形象性材料的处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几十遍的抄写人物名词,这样不仅会泯灭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易于同老师形成互动。

这样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

4、设置问题情境,引起探究兴趣。

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

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疑导学已成为普遍的激发兴趣的手段。

有的已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可见大家对“问题”的重视。

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

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不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

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

要注意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疑,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这样没有思考的余地,效果反而不佳。

5、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结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变轨迹,象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可让学生讨论,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可推荐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也可让学生自己出一期历史板报,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

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

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

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2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

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积极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

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

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可以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

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

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参考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

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

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3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