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0(总分:10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 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 下列属于狭义的文化产品的是______A. 万里长城B. 英雄交响曲C. 哲学思维D. 艺术家头脑中正在构思的艺术作品(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具有可视听的性质,但有别于纯粹的意识形态,例如美术、音乐、雕塑等。
因此,可以排除万里长城、哲学思维、艺术家头脑中正在构思的艺术作品等选项。
答案为B。
2. 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 ,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
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_____A. 民俗文化B .市民文化C .娱乐文化D. 工艺文化(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民俗学家钟敬文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 ,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中下层文化又被称为民俗文化。
答案为A。
3. 今阴山以南的_____ ,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A. 山西高原B .秦岭山脉C .汾河谷地D. 河套地区(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今天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因此,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答案为D。
4.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是______A. 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B. 南方是政治中心,北方是经济中心C.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D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都在南方(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元明清时期,中国南北对峙的情况有了新的变化,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答案为A。
5.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也。
”这段话的作者是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孟子(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孟子•梁惠王》篇用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过密的鱼网)不入污池,鱼鳘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木,林木不可胜用也。
”谈论如何实施王道政治。
答案为D。
6.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是_______A. 西周B. 东周C. 秦朝D. 西汉(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以抑制商业、手工业为内容的“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答案为A。
7. 北魏时期,拓跋氏统治者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_______ ,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
A. 代田法B. 两税法C. 均田制D. —条鞭法(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北魏时期,拓跋氏政权是采用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实施均田制,切实地促进了鲜卑人从游牧向农业居民的转化。
答案为C。
8. 元朝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的赋税制度是_______A. 租庸调制B. 两税法C. 一条鞭法D .包税制度(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元朝在阿合马执政期间,任用色目商人实施了一种包税制度。
答案为D。
9. 秦代经济发展以_____ 为重点。
A. 关中地区B. 岭南地区C .华北地区D .江淮地区(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秦朝的政治中心是位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其经济发展以关中地区为重点。
答案为A。
10. ____ 的火候高、质地硬,形制和纹饰仿照青铜器,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白陶 A.B. 灰陶C. 黑陶D. 彩陶(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白陶的火候高、质地硬,形制和纹饰仿照青铜器,代表了商代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答案为A。
11. 人们日常服饰各有不同标准。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出入咸亨酒店必穿长衫,它是__________A. 信仰标志B. 职业标志C. 仪礼标志D. 阶层标志(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描写主人公孔乙己出入咸亨酒店,必穿长衫,就是一种典型的阶层标志。
答案为D。
12. 造纸术发明者传说是_____A. 蔡伦B. 毕昇C. 黄道婆D. 张衡(分数:1.00 )A. VB.C.D.解析:[解析]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传说它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
答案为A。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A. 分封制B. 什伍里甲制度君主专制制度C.D. 九品中正制(分数:1.00)A.B.C. VD.解析:[解析]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句话主要表现的就是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为C。
14.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______A. 明代B. 宋代C. 汉代D. 隋唐(分数:1.00 )A.B.C.D. V解析:[解析]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久统一的时代,同时也是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权威,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任人的权力集中到史部。
大业三年(607)年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开始。
唐朝在开科取士方面,“多因隋旧”,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
答案为D。
15. 祭祀典礼在古代称为_____A. 嘉礼B. 宾礼C. 吉礼D. 凶礼(分数:1.00 )A.B.C. VD.解析:[解析]祭祀典礼是中国古代皇家贵族与天神人鬼进行沟通联系的特定仪式,在古代称为吉礼。
答案为C。
16. 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_______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 . “上下与天地同流”C . “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D.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选项A、B、C运用的是整体思维模式,选项D运用的是类比思维模式,其出处来自〈〈诗•淇奥》。
〈〈诗经》的比、兴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比”是用他物打比方,其表述的标志是有“如”字。
答案为D。
17.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________A. 文以明道问题B .文以载道问题C .伦理道德问题D .政教功用问题分数:1.00 )A.B.C. VD.解析:[解析]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答案为C。
18.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_____A. 仁、义、礼B. 忠、孝、仁C .礼、智、信D. 恭、宽、信(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孔子在继承西周伦理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体系以“仁、义、礼”为核心。
答案为A19. 中国古代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是______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正心(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中国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是“格物” 。
答案为A。
20.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_____A. 吴道子B. 顾恺之C. 张萱D. 张择端(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典型代表。
答案为D21. 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______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语文平等C. 说话平等D. 民族平等(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但是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之上的特权。
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答案为B。
22.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_________A. 熹平石经B .广政石经C .御书石经D .二字石经(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熹平石经为《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经书提供了石刻标准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
答案为A。
23. 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______A. 阎立本B. 李思训C. 吴道子D. 王维(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隋唐著名画家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等人,从佛教绘画和宗教题材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大大提高了传统民族绘画技法与表现力。
其中吴道子具有佛画圣手之称。
D选项王维是唐代的诗人。
答案为Co24. 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制度文化主要是______A. 等级制度B .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C .官员考核制度D .世袭制度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和官员的录用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制度文化。
答案为B。
25. 主张对“泰西之学”应取“欲求超越,必先会通”姿态的科学家是________A. 王征B. 徐光启C. 李之藻D. 焦循(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提出“会通”的观点,认为对于“泰西之学”应取“欲求超越,必先会通”的姿态的科学家是徐光启。
答案为B。
10.00),分数: 5 总题数:{{/B}}( 多项选择题{{B}} 二、.26.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形成这种统一文化的原因是_________A.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B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交流、渗透、促进C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D. 由56个民族文化的合并相加E.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分数: 2.00 )A. VB. VC. VD.D. V解析:[解析]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1)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