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 郑开泰
2012 年 12 月 26 日
一、题目来源背景
研究现状: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批 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双城记》 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狄更斯在 47 岁时发表的作品,是他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 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 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 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 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 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 的地方。早在创作 《双城记》 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 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 《法国革命史》 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 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 狄更 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 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 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威廉 . 道尔认为,“这一重大事件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崛起”。道尔书中提 供出了有关法国大革命中更多的细节,并把他的观点与狄更斯所创作的小说《双城 记》之间进行联系。1854 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 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 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 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 场可怕的大火。”可见, 《双城记》 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 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从而阐述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 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 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研究前景: 与狄更斯创作前期较为松散冗长的作品不同, 《双城记》作为狄更斯创作后期的 作品,其作品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已被严肃、沉重、苦闷的心情和强烈的愤懑所代替, 幽默和讽刺逐渐减少,感情和象征相应增加。 《双城记》可谓是狄更斯思想上最深刻、 艺术和结构上最完整的作品之一,它的范围达到了全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狄更斯 的《双城记》描述了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这体现在爆发于1789年的法国革命。 同时, 《双城记》表明了狄更斯对于武装革命的自相矛盾的态度。这部小说反映了狄 更斯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深刻而又广泛地总结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他的艺 术才能。 《双城记》创作之时,狄更斯的思想己趋于成熟。他深切地感受到英国社会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巨大鸿沟,他看到了贵族和资本家对贫穷的工人和农民的残酷剥 削和压迫,他也看到了人民的愤慨情绪愈发高涨。如果这种严峻的局面保持不变, 广大的劳苦大众就会举行武装暴动,从而推翻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狄更斯憎恨统 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追,对广大的人民深表同情。但是,他害怕武装革命。因此, 他写了《双城记》这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详细地描述了法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和对法国造成的巨大影响,要求统治阶级不要继续违背人民的意愿,实施一些改革 措施来缓和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处在不同社
会阶级人民之间的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 人民的苦难。作者通过从新历史主义思想这一视角出发,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 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 二、主要研究内容、应用价值、改进及创新 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探讨了《双城记》中对社会阶级矛盾状况的描写,运用新 历史主义,对《双城记》中的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和阐释。本文研究了 《双城记》中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情节和阶级冲突,并通过新历史主义思想解读社会矛盾激化的原 因,以及对于阶级矛盾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分析表明,在不同阶级间找到平衡点, 进而对不同阶级的矛盾有调和作用。在新历史主义的范畴下,在不侵害其他阶级利 益的情况下,满足各个阶级的需求将使得阶级矛盾处于可控制的状态下,并从而达 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 应用价值:小说《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作为写作背景,着力揭露和批判资 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政治的腐败,鲜明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不同社会阶级中的代表 人物形象,并从新历史主义这点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 露批判,以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主体来描绘,凸显了当时法国大革命 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巨大影响以及更深,更广的概括出了时代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最 重要的问题是他以新历史主义这一独特视角为出发点,表达出了“自由、平等、仁 慈”的思想。换句话说,他试图通过新历史主义这一视角出发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 解决不同社会阶级所存在的冲突问题。 改进及创新:一般来说,当人们提到《双城记》时,最先想到的是小说中体现出 的人道主义。在《双城记》中,新历史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路径来阐述出本 课题的主要思想。新历史主义是许多学者研究的应用历史主题的小说。通过分析小 说中的情节与事件,新历史主义小说将有助于挖掘更深的相关信息。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准备情况 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研究并总结出前人威廉· 道尔对于法国大革命 的一些看法与结论,如金融危机,腐败的政治系统,和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冲突等。做好 相关的记录,并提供自己的解释。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界定,明确全文的结构和理论 支撑框架。在深入细致地分析相关背景资料的同时,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 比较法、综合分析法,总结前人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研究精华,归纳出自己的见解, 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完成该文。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目: 《双城记》中存在的社会阶级冲突 The Social Class Conflic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学 专 班 姓 学
部: 商学与人文部 业: 英语 级: 09 英语 5 班 名: 刘畅 号: 200915310534
四、进度安排
第 7 学期 第 14-15 周 第 16-18 周 第 8 学期 第 1-8 周 第9周 第 10-11 周 完成第一稿 中期检查 完成第二稿 选题 开题报告
第 12-13 周 第 14 周 第 15 周 第 16 周
完成第三稿 指导教师给定成绩和评语 交叉评阅教师给定成绩和评语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 2 篇)
[1]DICKENS C.A Tale of Two Cities[M]. Shanghai Shanghai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Nov 2003. [2]THOMAS C.Understanding A Tale of Two Cities[M]. Beijing People of Beijing University.2007. [3]WILLIAM D.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M]. Shanghai: Shanghai009. [4]马燕玲.解读新历史主义[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2011, (1):17-18. [5]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 海顿.怀特著.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6] 李 秀 金 , 吴 学 丽 . 新 历 史 主 义 视 野 中 的 历 史 写 作 [J]. 社 会 科 学 期 刊 .2011, (1):125-126. [7]孟春梅.狄更斯的《双城记》解读[J].作家杂志. 2009, (6):54-57. [8]高建红.平民意识和绅士情结的双重变奏——狄更斯《双城记》倾向性的二重性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 (4):34-37. [9] 潘丽 . 试论《双城记》中革命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冲突 [J]. 零陵学院 .2010, (11):67-69. [10]钱承旦,徐洁明.大国通史——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11] 王进 . 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研究综述 [J]. 西安外事学院学 报.2007, (4):98-99. [12] 张 世 红 . 双 城 记 中 不 同 阶 级 体 现 出 的 冲 突 [J]. 国 际 关 系 学 院 报 .1998, (4):78-79. [13] 朱 冬 梅 . 试 论 新 历 史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的 理 论 特 征 [J].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报 . 2011.(5):45-46. [14] 朱 刚 . 二 十 世 纪 西 方 文 论 —— 资 本 主 义 与 男 爵 之 间 的 冲 突 [J]. 科 技 创 业 刊.2010,(9):105-106. [15]朱珊.对《双城记》中暴力革命的剖析[J]. 经典教苑.2010, (10):123-1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