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多酚的制备与提取

茶多酚的制备与提取

概述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25%。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多种儿茶素(catechins)。

茶多酚分子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OH)可终止人体中自由基链式反应,清除超氧离子,类似SOD之功效,茶多酚对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消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C;茶多酚对细胞膜与细胞壁有保护作用,对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十分明显。

茶多酚还有抑菌、茶菌作用,能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艾滋病毒(HIV)逆转酶的强抑制物,有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肿瘤、抗辐射,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机理。

毒理学研究证实,茶多酚安全、无毒。

茶多酚在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食品、油脂、保健等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发展于80年代,进入90年代形成高潮。

目前对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一、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方法主要分本类:溶剂提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柱分离制备法。

溶剂提取法是用极性溶剂从茶叶中浸取,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并得到产品。

目前工业化生产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为5%-10%,产品的纯度约为80%-98%,咖啡因4%-7%。

所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甲醇、乙烷以及三氯甲烷等。

该方法使用多种有机溶剂,生产成本高,有些有毒物质的有机溶剂使产品和操作不尽安全,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离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属能够沉淀茶多酚,而使其与咖啡碱分离,如铜盐、铅盐或三氯化铝。

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重金属作沉淀剂,其产品为食食品和医药工业所不能接受。

现已报道的柱分离制备法有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

近来更注重提高纯度的研究,为此以层析柱分离的研究较多,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1%,如用凝胶柱分离可高度脱咖啡碱,其残留量仅为0.1%。

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树脂,亲脂凝胶等非常昂贵,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大量有机溶剂,显然对工业化生产茶多酚的不合适的。

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茶多酚工厂总计约有三、四十家,但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规模、成本和效益)的只有三、四家。

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工厂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及沉淀分离,没有高新技术手段,产品的颜色、纯度、溶剂残留和咖啡因含量方面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国内外客商的要求,尤其是由于工艺中使用大量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有的甚至使用有毒害的氯仿等溶剂,造成安全性差,质量差和综合成本高,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价格无法与一些合成的抗氧剂竞争,在医药行业纯度满足不了应有的要求。

而这些问题是不能用现有的传统工艺解决的。

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弊端,根据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和特点,提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再结合传统工艺来生产高纯度的茶多酚,这样既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多酚,又可解决传统工艺的一些弊端。

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萃取技术相结合,得到了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其优点如下(l)有机溶制用量减少、安全性好、污染少;(2)得率高;(3)残留溶剂可被彻底除去;(4)综合成本低等,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得率,使其含量>90%,咖啡因含量<2%,溶剂残留为零,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使用的溶剂,制作路线,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产品的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以利于在医药工业,食品中更有效地应用。

二、茶多酚的应用我国专家已从茶多酚中提取纯度达99%的茶多酚,并得出茶多酚具有广泛药用功效的理论依据。

经研究,我国已利用茶多酚开发出几个颇有前途的产品,如一种新型“抗肿瘤药抗药性逆转剂”已获国家专利。

又如“心脑健胶囊”,由于对心血管伴高纤维蛋白原症及动脉粥样硬化,肿瘤放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有防治作用,已被列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最近又完成了将茶多酚作为治疗肾脏病的研究,现在准备申报国家二类中药新药。

还有安徽茶多酚厂生产的茶多酚纯度为96.5%,水份<2%,茶多酚胶囊规格为25mg/粒;浙江绍兴佳利保健制品有限公司也生产茶多酚抗氧剂;江西绿源生物有限公司投资8OO万元,年产茶多酚能力30吨。

由此可见,将茶多酚开发成天然保健食品的药物,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国内外有关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的利用途径有多种,介绍如下:油脂抗氧化作用:茶多酚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也优于维生素E,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用以防止和延缓脂质的氧化,酸败。

色素保护作用:茶多酚可防止天然色素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褪色,据称其效果较维生素C高出2O倍。

除臭剂:由于茶多酚对去除甲硫醇臭味具有良好效果,日本已利用茶多酚制成商品除臭口香糖、香烟滤嘴,可去除和防止吸烟者口臭。

有人对猪、鸡及人体排泄物进行试验,经两周喂食茶多酚后,其排泄的粪便臭味显著减轻,原因在于茶多酚对肠内产生恶臭的细菌具有抗菌和抑制效果。

抗氧化、延缓衰老:茶多酚可清除人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减缓人体衰老。

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比维生素E还强,若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防龋作用: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

氟元素可取代牙齿中羟磷灰石的羟基成为氟磷灰石,使牙釉质对产酸物质的侵蚀具有抵抗力。

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则没有影响。

抗菌抗病毒:中国古医书已有用茶治疗炎症的记载,绿茶和花茶的抑菌效果比红茶强,这与它们含有的茶多酚数量不同有关。

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

近代科研则认为,茶的功效主要来自所含儿茶素类对很多引起人体致病微生物,如肉毒杆菌有抑制的效果,而又不伤害肠内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的繁衍,具有清理肠道内的功能。

临床医学文献中有使用茶汤治疗赤痢及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报告。

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安装于空调机内,以除菌和除病毒。

自1998年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好评。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的作用,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上海医科大学一课题组应用茶多酚在江苏海门市对200位乡村居民随机分4组送药,服药10个月,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可使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约19%,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实验前后比值相差36.1%,说明茶多酚有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

多种药理作用: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有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

美国一公司根据儿茶素有防辐射的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该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茶多酚可用于鱼油制品中,能有效防止多烯脂及酸的过氧化分解,其抗氧化能力比VE更强;茶多酚油溶性乳化液用于食品调合油中,能有效地延长哈败诱导期,并显示出比粉剂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开发成果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由于茶多酚的医药和保健价值,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配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价格,茶多酚含量95%每公斤大约在700-800元;80%每公斤为400元左右;60%每公斤在300元左右。

我国已有部分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来等地区。

国内的食品和饮料也添加茶多酚,其市场前景广阔。

茶多酚是一类富含于茶叶中,主要由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及没食子酸脂类等组成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在茶叶干品中的含量一般在20%左右。

由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辐射,降血糖,血脂,血压及捕集体内游离基等多方面的性能,同时茶多酚又是以茶叶为原料分离得到,抗氧化活性远比维生素E、BHA等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性能强。

食品的很多添加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等,都同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存在协同效应,因而茶多酚作为食品抗氧剂在食品加工,生产,贮存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其应用领域又逐步从食品抗氧剂拓展到向医疗保健方面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以茶多酚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需求量极大,美国年耗量高达500吨, 日本年耗量300~500吨,北美,欧洲等的消耗量也逐年上升,我国的茶叶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有大量茶叶滞销,再加上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下脚料无法利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茶多酚的提取利润,可以为茶叶的深度加工开辟一条新路,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茶多酚的组成茶多酚(TP)的主要成分为儿茶素,黄酮及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四类化合物。

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茶叶中的儿茶素有以下几种:(十)一表儿茶素(L-EC);(一)一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L-EGC);(一)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L-EGCG);(一)一表没食子儿茶素(L-ECG); (一)一表儿茶素双没食子酸脂[(一)-epicatechin-3,5-digallated];(一)一表没食子儿茶素双没食子酸脂(eigollacatechin-3,5-di-gallate),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L-EGC,L-EGC,和L-EC,分别占50%~60%,15%~20%,10% ~15%,5%~10%。

二、茶多酚的提取方法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萃取法,沉淀法,树脂法等三类。

1、溶剂萃取法是最传统的提取工艺,已先后开发出十多种提取工艺。

茶叶萃取溶液中,除茶多酚外,还含有咖啡因,色素,有机酸,脂质,胶质,糖类,蛋白质及悬浮物,茶多酚含量仅为30%~40%,所以多数工艺还是用乙酸乙脂,氯仿等有机溶剂反复萃取的方法进一步去杂,纯化精制。

溶剂萃取物的缺点:(1)有效成分含量和提取率较低。

上述工艺获得的茶多酚含量通常只能达到50%~70%,即使采用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发的专利方法——冷冻静置除杂,使茶多酚含量提高到85%还是难以满足对纯度要求极高的医药和日化等行业的要求;(2)使用多种有机溶剂,且用量大,有些甚至是有毒的溶剂(如氯仿),难以为食品和医药等行业所接受;(3)需多次加热,蒸馏,工艺多,操作步骤复杂,生产成本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