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
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宫呼吸法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
如此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想鼻尖时,感觉肺叶张开,当想人中时,感觉小腹之丹田充实。
想鼻尖为吸,想人中为呼。
健身作用:练此法可醒脑提神,宽胸畅怀。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在拿人时则想鼻尖,发人时则想人中,意想人中则气长,气长则功夫长,长短相差一秒钟则决定胜负。
六、眼晴呼吸法练习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
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
如此一收一放,反复练习9次。
感觉: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保健作用:练习此法,可调整眼晴的屈光和视野,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功能。
眼区也是内脏全息区,故此法对内脏也有益处。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是则放眼神,拿人时则收眼神。
七、顶心旋转法练习方法:意注百会穴,百会一有感觉(得气感)然后转想右、前、左、后沿四神聪旋转三圈(意念转),之后反转三圈(即右、后、左、前)最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掉。
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千手指梢、活动活动手指。
功毕。
功用:(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
可使身体平衡稳定。
(2)培养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意想左曲池。
转相右阳陵;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
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以上八法,全属意念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
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
须知"得一,则万事毕"。
以一法代万法。
以一念代万念。
以不变应万变。
"一觉独照,万籁俱寂。
"三体式此为行意拳之桩法。
行意为内家拳,相传始自岳武穆,有可考者则为清代山西省戴龙邦。
河北省深县李洛能先生师侍戴先生得到行意拳之真谛,与人较技,不论技术之高深无不应声而倒,所以人称“神拳李老农”,在武术技击方面大放异彩,故后人有内家拳之称。
李先生传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宋世德、张林德、宋世荣、白西园等十数人。
郭云深传刘纬祥先生,余动年师侍张占魁先生,站桩未下功夫,30年代从刘先生后,与同学谢一飞、刘书琴等较技辄败北,先生笑日:练拳不站桩,吃饭没有仓,三劈不如一站,站桩是行意拳的基本功,你要从头学起。
从此我才下功夫练站桩。
秦重三编《气功疗法》中的“三合式”,王芗斋编的《大成拳》都脱胎于此。
一、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动作预备式:起于立正姿势,以两脚跟为轴,半面右转45度,左脚尖向正前方。
两腿微屈成半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垂,两手握拳而紧靠胯外侧,拳眼向外。
注意两脚向右转时,在以意领气的支配下,身体随之转动。
内外完全一致。
吸气时,右拳上提,紧贴肋骨由心口窝向上高举,拳心向面部,拳高与鼻齐。
左拳贴于左肋,拳心向上,吸气尽而式成。
呼气时,左拳摩擦左肋上提经右拳上变掌向前劈出,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两脚距离约为两脚或两脚半的长度。
左手向前劈出的同时,右拳下落并向内旋转,变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
要求手与脚同时随呼气之势而下落。
呼气尽而式成。
式成时,左腿膝微屈,膝盖与肘尖、脚跟成垂直线。
右腿膝亦微屈,膝盖与脚尖成垂直线,肩与胯成垂直线。
站的姿势要做到行意拳经所谓之“外三合”:手与足合,手指与足趾上下对正;肘与膝合,肘与膝上下对正;肩与胯合,肩与胯上下对正。
这个式子站成,则全身的重量分在两腿之上,为前三后七。
当左腿在前方时,左臂肘屈135度左右,合乎沉肩坠肘之要求。
当左臂前劈时,左肘向外扭转,手掌向掌心内转并成虎爪形,虎口为半圆,食指高度与视线平。
当右手由拳变为阳掌向下按时,左掌尽力前按,右掌尽力向后撕落于右肘之下,紧靠右肘作护肋之用。
练此站桩式,在气功中能帮助定静。
“定而后能静”,只要能定,思想就能宁静下来,所以还可镇定神经错乱。
古人名之为:“定若钟鼎”。
当呼气时,如箭在弦,百发百中。
《内经》云:“伏如横弩,动若发机”,形容气与力合“维妙维肖”。
因为有这种形式,所以:气沉丹田息贯全身,大而五脏六腑,小而毛发指齿无处不到。
当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
二、三体式的重点要求:1、内三合:心与意合:心动顺意随,集中精神不能“三心二意”;意与气合:以意领气,随着自己的意志来活动,让其上升则上升,让其下降则下降,使体内大气之运行随着自己的意识流动,则逆气不能产生,呼吸阴阳纯任自然而无阻滞;气与力合:就是当气下降时,内脏要随之松弛,气上升则随之而紧缩,动静相随,内外一致。
2、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3、三圆:背圆,如虎背熊腰——含胸拔背)手圆,掌心空如抓圆球,形如虎爪;足圆,脚心空如行泥地。
4、头顶项竖:头顶,如泰山压顶,用力上顶。
项竖,如猛虎争食。
定如钟鼎,动若发机。
5、提肛、收腹:此为三体式桩法的要求。
就是肛门的括约肌有意识地收缩向上提,这样臀部受到约束就不能向外突出,前部小腹也就自然收敛。
《行意拳》经云:“谷道内提,大气归脐,丹田气满,充满身躯。
”三、功理(三体式优点):因为三体式的要求严格,容易使学者精神集中,进而能使心血调融,改善血压高、动脉硬化、心跳过快等症状。
由于站桩在调整气息时血液循环不受任何障碍,故气能直达五脏六腑,及经络的未梢,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之通道,下涌泉,上泥丸,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小周天、大周天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塞乎天地之间。
三体式,行意拳谓之劈拳,劈拳似斧,斧属金,所以养肺。
拳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老虎吊老虎吊”是南少林五大象形拳龙、虎、豹、蛇、鹤中虎尊拳的绝技之口,系近代虎尊拳师、杰出的武术技击家周子和(1874~1926)所传。
周子和先生字永宽,号郇山道者,福建闽侯县南屿芝田村人,曾学有鱼、鸭、牛、犬、猴、鹤、鸡等南派象形拳法,尤精虎拳,为虎拳一代宗师,被称为福州三和(周子和、茶亭和、青圃和)之一,有“无敌大将军”之美称。
他的日本弟子上地完文(1877~1948)1897年在福州跟其习虎尊等拳13年泅国后将他从周子和先生处学来的拳术结合日本拳术逐渐发展和演变成日本“上地流空手道”。
周先生之侄周振群(1888~1968)深得其真传,周振群生前在福州一带设馆授徒。
目前,“老虎吊”绝技由周振群先生之弟子,现年90高龄的老拳师郭孔熙先生保留下来。
“老虎吊”是一种高级的内功功法,因此功法在传授上极为保密,且从来都是口传身授,无文字记载,因此传人极少。
凡练成此功者,全身坚硬如铁,可用绳子捆住颈部吊离地面,用棍狠击胸、腹部而不受伤,具有很高的技击实用价值。
周振群先生就因“老虎吊”内功精深被誉为“铁骨达摩”。
此外,“老虎吊,,对于强身健体亦有极大的妙处,可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使病弱者诙复健康,健康者体质更强。
郭孔熙先生现年90岁,练此功法50余年,至今仍耳聪目明,步履强健,指甲红润,堪称南少林内功高手。
1990年福州市国际武术观摩表演大会时,86岁高龄的郭孔熙先生仍能经得起加拿大运动员帕特里克棍棒走扛,而受国内外人士大加赞赏。
,鉴于“老虎吊”这一武术瑰宝濒临失传,笔者征得郭老师同意,特将此功法公诸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