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心电图基础知识
线 线
V1
V2 V3 V4
V5 V 6
包括V1、V2、V3、V4、V5、V6导联
胸前导联—反映水平面情况
导联线
心电图机导联线有5条,分别为红、黄、 绿、黑、白5种颜色的导联线组成。
红色___右手 黄色___左手 绿色___左脚 黑色___右脚 白色___胸前(V1、V2、V3、 V4、V5、V6)
第三章、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测量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心率的测量 平均心电轴
心电图纸的构成
心电图记录纸上纵线距离代表电压,横线距离代表时间。 细线间隔1mm,粗线间隔5mm,记录纸的走纸速度为 25mm/s。 定标电压1cm=1mV,纵坐标每一小格=0.1mV 横坐标每1大格分为5小格,每小格=0.04,每1大格= 0.2sec
心肌细胞复极时动作电位的变化(1)
复极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对K+的通透性升高,使 细胞内K+开始外渗,细胞内正电位迅速下降,接近零电位,此期 称为动作电位1相,相当于心电图的J点。
心肌细胞复极时动作电位的变化(2)
向内的Na+流与向外的K+流迅速达到平衡,使细胞内电位接近 零电位水平,在动作电位曲线上形成一高平线,称为动作电位2相。 相当于心电图的S-T段。
立体P-QRS-T环形成
心向量学说可用于解释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空间心电向量环的形成:心脏是一立体器官,它产 生的瞬间心电向量在空间朝向四面八方,按时间顺 序将顶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环形轨迹就构成了空间 心电向量环。 1、 P环形成:将心房除极过程产生的瞬间向量的顶点 连接起来,便得到一个立体P环,因心房肌较薄,P 环较小。 2、 QRS环的形成:将心室除极过程中瞬间向量的顶 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个立体的QRS环。因心室壁 较厚,QRS环振幅较大。 3、 T环的形成:心室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向量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平均心电轴的测定方法
作图法 查表法 目测法
查表法
先测出Ⅰ、Ⅲ导联 QRS波群振幅 的代数和,再直接查表求出心电轴。
目测法(简便实用)
二次投影/肢导联
额面向量环与肢体导联心电图的关系
横面向量环与胸导联心电图的关系
后
二次投影/胸导联
右
左
前
第三节 心电图导联体系
一、心电图导联
临床心电图的信号主要是从体表采集的,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 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 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之。 导联正负极间的假想连线代表导联轴, 具有方向性。 临床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共12个。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 房结,通过心肌传导系统, 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产 生心肌除极化和复极化的 连续过程,由此引起一系 列的电位改变,使心脏收 缩,执行泵血功能。若用 体表电极把电位记录下来, 就成为心电图。
The normal Sinus Node Rhythm
第二章 心电图波群的产生
第一章、心脏解剖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一、心脏大体解剖
心脏概述
二、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功能:心脏将静脉血 “收回来”,经肺气体 交换后,再将血“泵出 去”,不断循环。 心房和心室呈顺序性收 缩和舒张:当心室收缩 时,心房舒张;当心室 舒张时,心房收缩。心 脏这种机械性活动是由 “心电”决定的。
第二节
心肌细胞分工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测量应从波形起点内缘到终点内缘
各波段振幅的检测
向上的波的电压从基线的上缘至顶点
向下的波从基线的下缘到底端测量
基线为T-P段
心率的计算
1、测定邻近2个P-P或R-R间隔的时间 2、心律整齐时,则:心率=60/P-P或R-R间期(s)
=60/(0.04*横格数)
3、心律不齐时:
测5个心动周期的P-P或R-R间距,取平均值代入60/P-P或RR间期(s)
复极过程:心肌细胞除极后,Na+通道失活 关闭,细胞膜上K+、Ca2+通道相继开放, 膜内电位逐渐降低,细胞内正电位逐渐恢 复到静息电位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 当探查电极正对复极方向时,记录与除极 相反的波形(负向波)。
心肌细胞除极时跨膜电位的变化
除极在动作电位曲线上表现为一骤升线,称为动作电位0相, 0相相当于心电图的R波。
心肌细胞是心脏基本功能单位,正常心肌细胞 有四大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 缩性。
普通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收 缩功能,无自律性,但在外来刺激下可产生兴奋,也具有 传导性。 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组成心脏传导系统,具有自 律性、传导性及兴奋性,不具有收缩功能。 特殊心肌+普通心肌构成心脏所有心肌成分。
肢导联电极安置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矢状面情况
胸前导联(precordial leads)
前 正 中 线 锁 骨 中 线 腋 腋 前 中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 V2与V4连线的中 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5 肋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问题:临床诊断?做什么检查?
急性广泛前壁心梗(STV1–V6弓背抬高)
问题? (1)心电图有哪些用途? (2)心脏收缩与心电活动有无关系? (3)心电图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临床 意义有哪些?
心电图课程总体安排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律失常专题 冠心病专题(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图例实战
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记录的是每一心搏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机械性收 缩和舒张时心肌除极、复极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临床使用价值
1. 有决定性诊断价值:
(1)心律失常。 (2)急性心肌梗死,估计梗死部位、范围、观察其演变过程。 (3)分辨左或右心室肥厚。
2.有较大诊断意义:
(1)心包炎、心肌炎 (2)心绞痛(发作时) (3)血钾过高或过低 (4)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
平均心电轴
心电轴常指平均 QRS 电轴 (mean QRS axis) ,为心室除极过程中各
瞬间向量的综合。
临床上所指的心电轴是指平均QRS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
心电轴方向多采用其与I导联正侧的夹角度数表示。
1、心电轴偏移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轴 : -30°- +90° 电轴左偏 :-30 °- -90°, 常见于正常 的横位心(肥胖、腹水、妊娠等)、左室 肥大和左前分支阻滞等。 电轴右偏 :+90°- +180 ° 电轴极度右偏 :-90°- -180 °,常见于 正常的垂位心、右室肥大和左后分支阻滞 等。
心电图学
(Electrocardiogram
谢慧文
ECG)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床资料:患者李ⅹⅹ,男,70岁,突发心
前区疼痛,伴心悸、烦躁6h。既往有高血压 病史。体查:T38℃,HR90次/分,心尖区第 一心音减弱。实验室检查:CK967U/L,CKMB66U/L,TnT1.5ng/ml。
心电图示例
一个模式的心电图波组,由下列各波和波段构成:4波、2段、2间期
第二节 心电向量和心电图的关系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肌细胞的静息状态及除极、复极
心电向量
(一)心肌细胞极化状态、除极和复极过程
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 内外排列着同等数量的正、负离子, (外正内负),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 息电位状态(-90mV) ,对外不呈现电 位变化。 除极过程:心肌细胞激动后,膜外变为 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这种极化状 态的消除称为除极。当探查电极正对着 除极方向时,记录出向上的正向波。
称为T环。T环方向与QRS环方向一致。
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关系
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关系(二 次投影): 三维空间心电向量环分别 在额面、横面和侧面上 的投影形成有方向性的 二维心电向量环(第一 次投影)→心电向量图 额面心电向量环在肢体导 联轴上的投影→肢导联 心电图(第二次投影)。 横面心电向量环在胸导联 轴上的投影→胸导联心 电图(第二次投影)。
兴奋性:受到刺激时产生兴 奋的能力。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一次心奋后 有较长的不应期。随心动周期的 时间后移,先后出现绝对不应期 和相对不应期。
传导性:部分心肌在应激兴
奋后,能将激 动传导到相邻的心 肌的特性。
注:心肌和传导组织在兴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再对接踵而来的刺激产生反应或反应能 力减弱,这段时间称为不应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特点和心脏传导系统解剖 (熟悉)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熟悉) 三、心电产生原理(了解) 四、心电图导联体系(掌握) 五、心电图的测量(熟悉) 六、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掌握)
What is 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在未受到外来刺激时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心脏起搏点自上而下自律性程度逐渐减弱,快速频率无论起源何 处,对低于它的节律点均有抑制作用(超速抑制)。
窦房结:60-100次/分 心房: 50-60次/分 交界区:40-60次/分 心室: 20-40次/分 第一级 稳定 第二级 相对稳定 第三级 较稳定 第四级 不稳定
二、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肢体导联的 导联轴可以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 为了清楚地表明肢体导联的六个导联轴之间的关系,可将三个标准导 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到三角形的中心,使其均通过电偶中心0点,再 加上加压单极肢体的导联三个导联轴,这样就构成额面上的六轴系统。
3.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