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银行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2020年银行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2020年银行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限为()A.元月1日-12月31日B.4月1日-次年3月31日C.7月1日-次年6月30日D.10月1日-次年9月30日2、财政政策的主体是()A.政府B.财政部C.企业及行政机关D.财政工具3、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A.中央地方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B.中央与地方的利润划分C.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划分D.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划分4、衡量财政收支平衡的正确方法是()A.(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B.经常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C.经常收入-经常支出D.(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5、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A.市场失灵B.边际效益递减C.外部效应D.免费搭车6、纯公共物品只能由什么来提供()A.市场B.政府C.企业D.社会组织7、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8、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有()A.不断增长的趋势B.不断下降的趋势C.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下降D.绝对量减少而相对量增长9、税收客体是指()A.纳税人B.负税人C.国家D.征税对象10、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A.商品流转额B.商品收益额C.商品利润额D.商品增值额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财政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财政政策类型具体包括()A.内在稳定的财政政策B.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C.扩张性财政政策D.紧缩性财政政策E.中性财政政策2、国债规模包括()A.历年累积的国债总额B.历年已清偿的债务总额C.当年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D.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E.按计划准备发行的国债总额3、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有()A.公开性B.可靠性C.计划性D.统一性E.年度性4、分级包干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A.加剧地方投资,导致经济过热B.加重重复建设C.加剧中央干预D.加重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E.扩大地区间贫富分化5、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A税收B.公债C.投资D.补贴E.公开市场业务6、下列具有外部正效应的是()A.路灯照明B.煤汽管道泄漏C.农业新品种开发形成的粮食增产D.农药化肥的运用带来的农作物增产E.核裂变原理的发现及原子能的应用7、文教科卫支出属于()A.投资性支出B.消费性支出C.购买性支出D.转移性支出E.生产性支出8、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劳务)交换为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A.积累支出B.消费支出C.补偿支出D.购买支出E.转移支出三、名词解释1.公共定价2.社会保险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4.预算外收入5.国债负担率四、简述题1.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是什么?2.试分析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4.试述“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内容。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是什么?6.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有何经济分析意义?7.简述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五、论述题1.试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计算哈伯格三角形面积答案一、AAACCBDADA二、AB,ACD,ABDE,ABDE,ABCD,ACDE,BC,DE三、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根据法律,强制由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筹集基金,在劳动者及其家属生、老、病、伤、残、失业时给予的物质帮助。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4.预算外收入:是指各级政府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采取收费形式而形成的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

5.国债负担率:指当年国债余额与当年经济总规模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四、1.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是什么?答:(1)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1分)(2)政府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较低;(1分)(3)政府干预易引发政府规模的膨胀;(1分)(4)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1分)(5)政府失灵还常源于政府决策的失误。

(1分)2.试分析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答:(1)从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这两类费用纯属社会财富的“虚耗”,因为,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从而与生产性劳动相对立。

就此而论,这两类支出越少越好。

(1分)(2)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国防保护了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安全,行政活动维持了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因而,用于这两类活动的费用又不是在“虚耗”社会财富。

(2分)(3)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来看,生产是产品的创造,消费则是产品的实现,而且,若无消费,生产不仅是一种无内容的概念,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

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正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构成部分。

因此,当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以完全吸收掉同期的产出时,行政费和国防费的增加,有增加消费和支持生产的作用;而当社会的消费需求超过同期产出时(供给不足),增加行政费和国防费,则有通货膨胀的效果。

(2分)3.简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答: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1分)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1分)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1分)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分)4.试述“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内容。

答:“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

(1分)从收入方面来看,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并减少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占圧。

对合理的预算外收入,不再自收自缴,实行收缴分离,纳入预算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取消现行各执收单位自行开设和管理的各类预算外资金过渡账户,改为由财政部门委托的代理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汇缴专户,该账户只用于预算外收入的收缴,不得用于执收单位的支出。

(2分)从支出方面来看,主要是收支脱钩。

即执收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

(2分)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是什么?答:(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货币政策并不直接参与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它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需求的形成。

(2分)(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1分)(3)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

6.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有何经济分析意义?答: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经济分析意义:⑴两者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及收入的再分配的影响不同;(2分)⑵两者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的效益约束不同;(2分)⑶两者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不同。

(1分)7.简述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答:(1)调节投融资功能;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用,不仅支持了国家建设,而且还可以利用基金向个人融资,解决个人资金不足的问题。

(1分)(2)平衡需求功能;社会保障支出能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2分)(3)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保障通过垂直性分配和水平性分配手段收入的再调节,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1分)(4)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保护劳动力再生产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及有效配置的重要制度之一。

(1分)五、1.试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答:(一)稳定与增长职能的含义: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达到充分就业,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3分)(二)财政的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必要性:主要源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自动实现,因为总需求水平是由无数个消费者、企业等各个成员所决定的,同时各个微观主体的决策也是有赖于许多其他难以预测的因素,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社会需求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目标。

(3分)(三)稳定与增长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分)(四)、执行稳定职能的主要工具:(1)预算收支政策;(2)内在稳定器;(3)财政收支政策。

(3分)2.计算哈伯格三角形面积。

答:画图4分F DC S/P/P A B SDO QΔABC的面积为税收的超额负担。

在无税时消费者剩余ΔFPB的面积,税后消费者剩余ΔFP/C的面积。

税收收入为矩形P/PAC的面积.(2分)P/=(1+t)PSΔABC=AB·AC12ΔP=AC=tP需求曲线DD 的弹性为η,η= AB=ΔQ=η··Q=η··Q=η·t ·QS ΔABC =η·t ·Q ·tP=t 2·η·Q ·P ΔABC 叫哈伯格三角形。

(整个推导过程6分) P P QQ ∆∆/P P ∆P tP 2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