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

—多慧黧慧渊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吴凡明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

“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关键词l陆九渊;“心即理”;道德哲学【中图分类号】B2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046—04吴凡明(1967一),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江西吉安343009)宋代理学的兴起,克服r汉唐以来儒学政治化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对儒学自身学术灵魂的蚕食,重建了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理论旨趣。

经过理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完成了儒学由政治的权威原理向人伦道德学说的回归。

特别是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心即理”道德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精神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因此。

“心即理”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心即理”的道德形态——“主观意志的法”基于道德哲学的考察,“道德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I(m”。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揭示,道德的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意志承认某种东西,并且是某种东西,但仅以某种东西是意志自己的东西,而且意志在其中作为主观的东西而对自身存在为限”【l}(PIll}。

也就是说,意志是主观性的,是意志的自我规定性。

但这种主观意志并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相关性,而与普遍的客观46面丽西的东西相关联。

从道德的形态来看,陆九渊“心即理”命题就是把主观意志的心与普遍的客观之理看做直接合一的。

“心即理”的道德形态就是“主观意志的法”,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从陆九渊对心的规定来看,心是指个体之心。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121(P444)意志不仅是一种自我规定,而且是一种特殊规定。

从意志的特殊规定出发,陆九渊要求“尽我之心”,心完全听命于“我”的主观意志。

这种“尽我之心”似乎抽去了客观普遍的理的规定性,而完全呈现为个体的主观性。

正是由于道德意志是主观性的自我规定,因此,道德意志是他人所不能过问的。

于是,道德意志是完全自主与自由的,特别是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完全是自我做主。

《年谱》记载,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路过富阳县,学生杨简向他请教“如何是本心”,陆九渊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

此即是本心。

”陆九渊再三解释,杨简还是不明白。

这时,有卖扇子的人来投诉,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杨简为他断了是非,然后又向陆九渊请教。

陆九渊以该事为例,说:“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

”杨简恍然大悟:“简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f2l(P487。

488)陆九渊认为仁义礼智“四端”就是本心,是人生而具有的道德之心。

当道德心在作某种价值判断时,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约,完全是自我作主。

杨简由此而“忽省此心之无始末”与“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实则把心当做一种超时空的存在。

“忽省此心之无始末”,是指此心在时间上的无恒性;而“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则是指此心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心有了超验的品格。

陆九渊把心界定为个体之心,此心已不仅仅是思维的器官,更重要的是指道德实体。

举凡人的道德原则、规范、标准无不囊括于人心之中。

“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孟子日:‘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又日:‘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

求则得之,得此理也。

”陆九渊不是在外在的客体中,而是在内在的主体中找到了道德的本源。

人伦道德既然存在于人之本心之中,因此,世间一切力量都无法改变。

“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

”…(”6’但是,如果道德之心仅仅停留在主观意志层面,“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P143)。

因此,“意志的主观性这一整个规定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作为主观性也必须具有客观性。

……我们叫做主观性的这种意志的定在,与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意志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意志为了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的意志,必须把自己从纯粹主观性这一片面性中解放出来”t川”“。

11射。

因此,陆九渊的主观之心必须注入客观的内容,把内在于主体的个体意识与外在的客观之理同一起来,社会的普遍要求才能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

尽管陆九渊确立了心本体,但是心绝不能隔绝于理之外。

陆几渊在孟子“四端”说基础上提出“心即理”的道德哲学命题,是对心与理关系的总体概括。

与心相对的理,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陆九渊所说的理,“超出个人主观精神的范围,具有某种客观精神的色彩”【3l(””)。

整个宇宙都充满理,它的存在不依人是否认识它而转移,更非人可以主观随意地杜撰出来。

“此理塞宇宙,如何由人杜撰得?"f2J(.0461’可见,陆九渊对理的界定,首先是承认理的客观性。

至于理的内容,在陆九渊看来,理既是自然法则,又是社会伦理原则。

“人为学甚难,天覆地载,春生夏长,秋敛冬肃,俱此理。

竹lzlI晰}“宇宙之间,典常之昭然,伦类之灿然,果何适而无其理也。

学者之为学,固所以明是理也。

”[21∽78’正因为如此,人莫能逃脱“此理”即客观必然性的支配。

“此理充塞宇宙,谁能逃之。

顺之则吉,违之则凶。

”【2】I哪’理作为普遍的规范,具有客观必然性,总是超越个体存在。

陆九渊所说的理,更多的是指社会伦理规范,相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规范首先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要求。

陆九渊“心即理”命题的提出,使得主观意志获得了客观性的规定,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Irl49)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故夫子日:“吾道一以贯之。

”12I(P4-s'心与理不容有二,是说不存在心之外独立存在的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故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此吾之本心也”12l(m。

体现普遍性的道德法则的理莫过于心的主观意志的自然流落,二者的直接同一,使普遍之理向个体之心内化,从而转化为主体意识的内在要素,个体之心开始获得客观性的晶格,心与理的直接合一在主体意识中具体化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心即理”命题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含义,其一是理向心的内化,即主观意识的自我同一或内化。

“收得精神在内时,当侧隐即恻隐,当羞恶即羞恶。

”12】l“圳陆九渊认为人的精神在追求外在事物时,到死也会劳攘纷乱,只有收拾精神在内,将外事物理内化于心,自作主宰,才能真正体会“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自足与完满。

其二,心通过外化而显现理的过程。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21(一”’在陆九渊看来,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由心而发,依心而存在。

由心所发之理,完全是心的外化所显现及展示之理,这一过程实道德践履的过程。

综上所述,陆九渊通过对道德本心的个体化意义的赋予,揭示了个体之心的自我规定,彰显了道德意志的主观性。

也就是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意志,而理则是超越个体的客观性存在,具有普遍必然的“法”的意味。

“心即理”是以理向心的内化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使心获得客观性的内容,由纯粹的主观性的片面性中解放出来。

而内化于心的理又通过心的外化i而显现与展示,道德意识在道德实践中获取一般规范的客观的形式。

理融江西社会科学2009.12合于心(主观意志),心外显为理(客观的普遍规范),心与理相即而不相离。

二、“心即理”的伦理本性——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探讨陆九渊“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把握伦理的本性。

黑格尔的道德哲学已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伦理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

……而且它只有作为精神本质才是伦理的。

”…㈣’‘‘但是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

”…但㈣这种普遍就是所谓实体,实体即人的公共本质,即共体或普遍物。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伦理性的东西不像善那样是抽象的,而是强烈的现实的。

精神具有现实性,现实性的偶性是个人”“](P173),只有从实体性出发才能扬弃其抽象性,复归于现实性。

所谓抽象性,其表现就是伦理实体中作为“偶性”的个人,也就是个人的主观性。

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的精神使得个体与伦理实体达到统一,从而克服了作为偶性的个人的抽象性,伦理实体也就有了现实性。

伦理本性上是一种普遍性精神本质,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陆九渊“心即理”的伦理根源与本质力量,是作为“偶性”的个人对自己普遍本质的认同与归依。

陆九渊的“心即理”将心一再地界定为个体之心,要求“尽我之心”。

这里,“尽我之心”所强调的是个体之心的特殊性,若如此,展现的只是作为“偶性”的个体的主观意识,没有达到与伦理实体,即公共本质的统一。

因此,道德之心所呈现的个体的道德意志自主与自由,还只是作为“偶性”的个人的道德意志,必须兼有普遍性意义,才能达到与伦理实体的统一。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12I‘…3’所谓“心同”、“理同”,实则将心看做超时空的存在,而与普遍之理重合,于是每个个体之心也就有了普遍意义。

由此可见,“心即理”即意味着,“每个个体的心既是本然自足的又是遍在的;心本然自足则无需向外认取;心遍在即无需以类推致”…(P175)。

因此,“心即理”揭示了伦理的本性与伦理精神的本质,即“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

“心即理”既有伦理的意义,又有道德的意义。

“心即理”所揭示的道德意义,从主观方面看,“道德意志已不再表现为故意和良好动机,而是向更高阶段迈进,即作为具有普遍性和无限性的道德的自我意识或良心”ItJ伊“J。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良心可区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

前者只是主观的普遍性,后者则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实的良心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主观独自的良心,而是客观精神的体现。

陆九渊所说的“良心”已扬弃了形式的主观性,而进入真实的良心视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