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一)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一)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野花为谁开曾纪鑫①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

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

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②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

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

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

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③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

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

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④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暴行”。

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

说着,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 咏梅》,不觉吟诵道:”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又将野花凑近鼻端,深深地吸了一口。

一股淡雅的馨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

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⑤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

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

那么,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真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

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作为一种生命,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

没有强迫,没有诱惑,自自然然孕育,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

一切顺乎自然,圆润而完满。

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一种永恒的呈示么?⑥于是,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

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

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

于是,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

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⑦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1.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野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①、②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如第①段的”寂寞”“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1)我们在寂寞蜿蜒的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

(2)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展示着生命的灿烂。

(3)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令人心摇摇荡,神思翩跹。

2.本文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艺术手法、内容和情感。

首先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最后体会作者对野花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第⑤段采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由作者的思绪可知,作者对野花生存的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对于一朵野花盛开的意义,作者先后有哪些不同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野花盛开的意义的探讨是整个语段的核心,从全篇来看,作者思想的变化以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为界。

前面是作者最初的想法,不成熟,不深刻;后面是作者深入的思考,认识到野花存在的本质意义。

【参考答案】(1)原先,作者认为寂寞的野花只有得到别人的欣赏才有意义,所以不愿撇下它,把它掐断带走了。

(2)后来,作者感悟到野花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生命本身,在于它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因此为掐断它而懊悔。

4.在文末,作者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一朵野花,请探究其中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佛祖的这个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

语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对野花价值的探讨,所以在理解这个佛教故事时要紧紧抓住野花的价值。

【参考答案】(1)一花一世界,一朵花的开谢暗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和世事轮回。

(2)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野花,表现了野花开谢的自我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查干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

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

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

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

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

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

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

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有时,人不如红叶。

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

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

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的。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

河水清澈,似一股玉液在静静地流。

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望,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

金黄和火红,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

夜晚,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

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

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

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

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

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

清晨五时,我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

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

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

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

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

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

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5.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是什么?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第一问,理解”枫叶内心的独白”,实际上是讲作者对枫叶飘落的认识。

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枫叶的语句,如”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独白”的内涵。

第二问,”我”的灵魂由灰变红,实际上是我的思想认识在升华,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认识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第一问:枫叶坦然面对凛冽的秋风时,视下落为天律而欣然接受,无留恋,无所求。

第二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色”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更深层的是指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色”是指”我”受到自然的洗礼,看淡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6.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请对这一段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寻找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运用艺术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不带一丝忧伤”等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枫叶人格化,刻画出枫叶的睿智深沉及飘落时的安然快乐的形象,生动传神,表现出”我”对枫叶肃然起敬,为下文”我”的灵魂变色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7.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概括水鹿出现时的具体情景,然后考虑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上下文的联系。

【参考答案】(1)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

(2)”我”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