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岩溶区高层商住楼的岩土工程勘察,对该地段地质情况进行复杂性综合分析,根据岩溶发育不均一的复杂地质情况,总结了在这类型基
础上建造高层建筑地基的一些心得,以供同行鉴赏。
关键词:岩溶、地基、复杂度、持力层
中图分类号:p9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拟建十一幢16层商住楼,面积约17248m2,建设区两侧为剥蚀残丘,部分进行开挖,中部为剥蚀沟谷,主要为坡积物堆积,上部为较厚的人工填土整平,整体地势平坦。
根据勘察,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属二级地基,该场地完成钻孔56个,进尺2018.99m,取土样36件,取岩石样49组,水样2件,标贯试验101次。
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资料,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2、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工程特征
根据钻孔资料,场地内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的岩土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耕植层、第四系坡积层、第四系残积层,
二叠系砂岩、石灰岩六大类:
2.1.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层序号①
1)杂填土(层序号①1)
场地内局部地段有发育,岩性为杂填土,灰黄色、红黄色、灰色,填料主要为粉质粘土,含较多生物垃圾,松散。
厚度1.40~3.00m,平均2.15m。
2)素填土(层序号①2)
场地内各孔均有揭露。
岩性为素填土,紫红色、红黄色、浅黄色,填料主要为粉质粘土,大部分为残坡积产物,含较多碎石、砾石,土质稍压实,局部松散实。
局部地段上部为路面砼块,厚度
1.50~11.40m,平均5.26m。
2.1.2第四系耕植层──耕土层序号②
场地局部有发育,褐灰色,主要为粉质粘土,含有机质及植物根茎,部分含砾石,疏松。
厚度0.40~0.60m,平均0.50m。
2.1.3第四系坡积层──粉质粘土层序号③
场区内大部分孔有揭露,灰黄、土黄色、红黄色等,主要为粘粒及粉粒组成,可塑(局部为软~可塑),含少量砂砾。
顶板埋深
1.50~11.40m,平均5.93m;厚度1.40~7.80m,平均3.55m。
2.1.4第四系残积层层序号④
场地内极为发育,各孔均有揭露,按母岩的不同岩性可分为2个岩(土)性段,即粉质粘土(砂岩类风化残积土)、粉质粘土(灰岩风化残积土)。
1)粉质粘土 (砂岩、砂岩风化残积土) 层序号④1
场区内各孔均有揭露,红黄色、红黄白色、紫红色、部分灰黄色、灰色,为系砂岩类(砂岩、砂页岩、细砂岩等)风化残积产物,大部分含较多砾石、碎石,可塑~硬塑。
顶板埋深1.70~18.30m,平均8.11m;厚度5.50~33.10m,平均18.83m。
2)粉质粘土(灰岩风化残积土)层序号④2
场地内大部分地段有分布,灰色、灰褐色、褐黄色、浅灰黄色、灰黄色,系灰岩风化残积产物,残留较多灰岩碎屑、砾石,岩芯呈土柱状,可塑~硬塑。
下部局部地段呈软塑(软土,见下表1)。
顶板埋深8.00~47.60m,平均25.74m;厚度2.50~26.00m,平均13.45m。
2.1.5砂岩──二叠系上统孤峰组(p)层序号⑤
1)全风化砂岩层序号⑤1
场区内较发育,灰黄色、灰色、灰黑色、部分灰黄白色、红黄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局部砂砾状,原岩结构尚可辨别,含较多中风化岩碎块、碎石。
顶板埋深15.50~35.70m,平均27.35m;厚度1.00~12.40m,平均5.06m。
2)强风化砂岩层序号⑤2
场区内较局部发育,灰色、灰黑色、紫红色、部分灰黄色、灰色,风化较强烈,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砂砾状。
顶板埋深19.30~39.50m,平均32.54m;厚度0.70~21.40m,平均3.13m。
3)中风化砂岩层序号⑤3
场区内仅局部钻孔有揭露,灰色、灰黄色、灰黑色、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为主。
顶板埋深31.50~35.50m,平均33.77m;厚度3.50~15.08m,平均7.43m。
2.1.6灰岩──二叠系上统栖霞组(p)层序号⑥
1)强风化灰岩层序号⑥1
场区内较发育,灰色、灰黑色、灰黄色,风化较强烈,岩芯呈砂砾状、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含较多中风化碎块、碎石。
顶板埋深19.90~49.80m,平均33.33m;厚度1.00~17.10m,平均7.10m。
2)微风化灰岩序号⑥2
场地内发育,灰色、灰黑色,局部灰白色,岩芯呈长柱状、短柱状、块状,岩质致密坚硬,溶蚀现象较发育,部分钻孔见溶洞、小溶沟、溶槽,溶洞部分全充填、部分半充填或无充填,充填物主要为粘土,局部含灰岩碎屑,软塑。
钻孔在钻进灰岩顶板接触面时大部分有漏水现象。
(详见下表表1、表2、表3),顶板埋深17.80~51.70,平均37.59m;揭露厚度0.4~19.8m,平均5.67m;大部份钻孔未揭穿。
据25组岩石(75块)样测试结果,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单值fr=60.359~85.359mpa,平均值farm 71.023 m pa,属坚硬岩。
2.2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基岩为二叠系砂岩、石灰岩,场地地貌简单,从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情况看,未发现有断裂构造形迹,场地总体稳定,但存在溶洞、软土不良地质现象。
据钻孔揭露,场地溶洞、溶蚀现
象等不良地质较发育,场地内分布不均匀。
3、地基的处理
3.1各类地基的选择对比
3.1.1浅基础
1)天然地基
根据建筑物特征(16层商住楼)及建筑物的设计荷载(500kpa),场地内第四系坡积层④、第四系残积粉质粘土⑤1、残积砂质粘性土⑤2或灰岩残积砾质粘性土⑤3,且上部存在较松散的杂填土及素填土(厚度1.50~11.40m),人工填土均匀性差,承载力低;以上各土层均不能满足工程荷载要求;采用天然地基的适宜性差。
2)夯扩桩复合地基
采用该基础时应进行试桩及压板载荷试验,以验证其适宜性。
由于场地隐伏灰岩溶蚀、溶洞及土洞现象较发育,设计荷载较大,为确保地基稳定,避免可能出现的岩溶地面塌陷、基础下沉,采用夯扩桩复合地基时,应对第⑤2、⑤3层土下部的土洞或软土部位进行灌注水泥浆加固处理。
采用该基础操作性复杂,且土洞或软土层,较难控制工程质量。
3.2桩基础
1)锤击沉管灌注桩、预制桩:因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粘土③1、(含泥)中粗砂③2间夹碎块石、卵砾石,第四系残积砂质粘性土⑤2、灰岩残积砾质粘性土⑤3残留较多强~中风化岩碎块、块石(孤石),锤击沉管灌注桩、预制桩不易施工,同时易造成断桩影响质
量。
2)人工挖孔桩
由于场地隐伏灰岩溶蚀、溶洞及土洞现象较发育,同时第⑤2、⑤3层土下部的土洞或软土发育,且强、中风化岩埋深较大。
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性较差。
3)钻(冲)孔桩
四系冲洪积层粉质粘土③1、(含泥)中粗砂③2间夹碎块石、卵砾石,第四系残积砂质粘性土⑤2、灰岩残积砾质粘性土⑤3残留较多强~中风化岩碎块、块石(孤石),施工遇块石、孤石时采用冲锤。
以中风化较为完整灰岩⑥为桩端持力层。
采用该方案施工安全性较好,且工程质量较能保证。
4、结语
本文论述了岩溶区高层建筑复杂地层下,对各种地基类型的选择进行对比,提出了相对安全、保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岩溶地基处理有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需因地制宜地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
岩溶地基采用冲孔与挖孔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处理,既经济,又避免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抽取大量地下水,引起周围建筑物的下沉开裂,人工挖孔难以穿过多层溶洞等问题。
冲孔桩处理复杂岩溶地基行之有效,有较大的可靠性。
采用袋装粘土及水泥填堵溶洞及防渗堵漏,行之有效,且最为经济,同时保证成桩质量,避免大规模超灌砼。
在进行严格的施工管理条件下,调整施工程序,严格控制抽取地下水量,只要施工程序合理,完全可以无需任何防
渗措施,可以进行安全的人工挖孔桩施工。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行业jgj72-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国标gb50007-2002和省标
dbj15-31-2003);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行业jgj94-2008);
5.《工程地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版号:isbn978-7-112-08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