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

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

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

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这段话里,恩格斯把通常讲的“自然界”置换成了“环境”一词,并将“自然”和“历史”作为并列词语使用。

在恩格斯这里,“环境”概念内含着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历史”。

这个“自然”主要指未经人类发现或未开发的原生态的自然界,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的那个自在的自然;这个“历史”则是在人类产生以后,被人类发现并开发过的那部分自然界,即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之所以被称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就自然本身及其空间来说,当自在的自然被人类打上了生存活动的“痕迹”时,自在的自然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了;就人类活动及其时间来说,由于人类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活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就表征着人类活动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经常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历史的涵义。

他们就曾经说:“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又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这里的“环境”二字,其本质涵义主要是表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一个已经开发和未经开发的统一的自然界。

马克思强调作为对象性活动的劳动,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对自然物的占有和改造。

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二、从人的本质来说,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作为肉体存在物,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并以自然界的存在为条件。

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什么是社会呢?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那么,社会是不是由个人构成的呢?马克思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在马克思看来,以前的各种社会观从抽象的人出发,或者把社会理解为人群共同体,或者理解为人的外部环境,实质上是把社会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独立实体,是一种“实体化”的社会观。

为了正确理解社会,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入口处。

马克思认为,只有突破对社会的“实体化”理解,认清社会的本质,才能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活动”入手。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所谓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说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正是这些“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的活动引起了各种“关系”的总和,是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理解的社会,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人的各种关系)。

这样,社会就不是在人之外的实体,社会与人是自身同一的关系,“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那种对人做抽象化理解的观点,不仅会把社会分离在个人之外,把个人孤立化了,也会把自然界分离在人之外,切断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实际关系。

其实,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没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社会方式存在的有人或者只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排除在外;或者只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

而马克思恩格斯则不然,他们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时,看到了溶解在其间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看到了溶解在其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当庸俗社会学家把人回归于自然界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则把自然界纳入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之中来。

马克思在回答人的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界的时候,通过劳动过程,揭示了人依赖自然界的内在机制,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 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又说:“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人类的劳动,劳动过程就是人依赖自然界而求得生存的具体方式,正是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具体化了,机制化了。

正如恩格斯讲的:“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通过改良)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同时,马克思又把劳动过程纳入了社会之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化活动,而非单个人的活动。

这样,马克思就通过劳动,把自然界都纳入了社会活动之中,纳入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 这一段话,在1881 年的版本中,马克思把其中的“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改为“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把“对自然界的关系”改为“对自然界的影响”。

显然,在马克思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种“影响”,就是一种改造和互相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在于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人和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都离不开自然界,都与自然界之间有统一关系,这是共同之处。

但是,与人不同的是,动物是被自然界限定了的,它们只能在自然界所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丝毫不能违背这些限定。

用哲学的术语说,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是直接统一的自然关系,而人则超越了这种动物界的直接统一的自然关系。

人不仅能够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还能突破物种的限制,以“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尺度”这种双重尺度能动地对待自然界,能够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外在的对象来对待,从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两个层面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于是,自然界就不再完全是外在于人、控制着人的盲目的物质力量,而是人通过能动的实践将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内化为人自身的一部分。

这样,自然界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了。

所谓“人化的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

人正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了自然界向人的统一。

因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界实现内在统一的外部表现形式。

如果说动物把自己统一于自然界的话,人则把自然界统一于社会之中,统一于人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这段话的要点有二:第一,在社会中,通过劳动,自然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物;第二,在社会中,通过劳动,对人来说,自然界已经不再是一种自在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具有了属人的属性,成为了“人化自然”。

四、人类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努力受到社会生产力和所有制关系的双重制约对人类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史。

人是如何对自然界产生影响的呢?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概念,用生产力概念来说明人是如何处置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

他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