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调式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
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
户纳绢3匹、棉3斤。
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
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
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
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
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
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
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输籍定样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
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民。
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输税供役,为国家起到了扩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均田制(北魏)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侯景之乱梁武帝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
梁朝因其反复无常,桀骜难制,多不赞成,但梁武帝欲借此实现统一梦想,遂接受侯景投降,封以河南王,大将军等重职,并派兵接应。
不料接应兵在彭城被东魏军大败。
这时东魏趁机挑拨侯景与梁的关系,表示愿用萧渊明交换侯景,与梁重新修好。
昏庸的梁武帝居然答应了,结果侯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很快攻下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
次年三月,侯景攻下了久围中的建康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
萧衍死后,侯景先拥立萧纲为帝,后来又废萧纲立萧栋,不久又废萧栋而自立改国号为汉,大杀萧衍子孙,萧梁统治自此已实际解体。
552年,王僧辨,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跑,被部下砍死于船中,侯景之乱结束。
从此,南朝力量更加衰落了,南弱北强的局面正式形成。
河阴之变阶级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在北方边镇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年,孝明帝母胡太后杀了在中央掌权的元叉,重新控制了中央政权。
永安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
三月秀容川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
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在河阴之陶渚,围杀北魏王公大臣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
汉化的鲜卑代北士族在这次事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高平陵事变239年明帝死,齐王曹芳继位,宗室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曹爽以皇帝名义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夺其权。
司马懿怒就即退休养病。
正始十年正月,魏少帝曹芳与曹爽出城祭明帝高平陵。
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及党羽蒋济等发动政变,起兵控制京城,挟持郭太后,罢免曹爽,史称“高平陵事件”。
从此权归司马氏。
六镇起义魏初,为了防止柔然的进攻,在北部边境建立了许多军镇,重要的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扶冥镇,柔玄镇,怀荒镇等六镇。
最初,这些军镇,因为是拱卫首都平城的军事要地,所以受到特别的重视。
但随着柔然的衰落和北魏的迁都,军镇地位于逐渐衰落,镇兵和下层军官地位下降,早有不满情绪。
522年,柔然兴兵犯魏,进攻六镇。
524年,六镇尽为起义军所占领,北魏派兵镇压,先败五原,继而大败于白道几乎全军覆没,北魏政府束手无策,竟然求助于宿敌柔然。
525年六月,起义军在北魏军和柔然军的夹击下失败。
占山格晋以来,国家对土地私有化趋势的总方针是,在维护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私有化有限度地发展。
随着土地私有化从平原田亩向山林湖泊发展,自东晋开始,国家对私占山泽的现象加以限制。
国家将部分山林川泽让给官吏和平民,允许土地私有制发展。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山林川泽的私人占有,标志着山林川泽这一最后的国家“公有地”通过屯封别墅的形式和大土地所有制联系起来。
检籍即清检士籍,对士族豪强广占私客,平民百姓规避赋役的现象,两晋和南朝政府都采取核实户籍的办法。
南朝户籍整顿的重点是清理庶族冒任士族。
但在操作过程中,无法真正核实户籍。
南齐时的检籍甚至导致唐寓起兵。
检籍最后归于失败。
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
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又命令堂兄弟一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
侨州郡县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其管辖地区内多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
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大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
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政权。
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一度造成政区用名十分混乱。
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北府兵东晋南朝着名军府及其所辖府兵。
北府设立很早,西晋末东晋初王舒任徐州刺史,加北中郎将,自此有北府之称。
其后东晋南徐州刺史例带北中郎将,驻屯京口,故称京口为北府,也称南徐州刺史为北府。
西晋末年北方流民徙居京口 (今江苏镇江) 者日多,民风强悍,果敢善战。
太元初谢玄招募南徐、南兖二州北方侨民,严格选择训练,严明军纪,号北府兵。
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皆捷。
太元八年 (383) 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于淝水大败前秦军。
后以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
刘裕以北府兵起家,取代东晋。
三长制486年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长一里长,五里长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当。
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
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政令能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
中书门下体制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
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
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
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
这是中国中古时期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1.简述西晋建立后分封诸王的措施。
泰始元年(265)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刚即帝位,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为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千五百人。
其叔父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分别封为平原王、琅邪王、扶风王,弟司马攸封为齐王,均大国,司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马孚则超越制度,食邑户数多达4万户。
司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时封王者达27人。
始元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诸王均留居京城洛阳,未到封国,王国军队仍未建立。
咸宁三年(277),司马炎因齐王司马攸声望很高,担心身后将出现皇位继承人之争,想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
司马宗室诸王封国仍分大国、次国、下国三等,而下国亦制满万户,三等王国皆置中尉统领王国军队,大国诸王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为公;功臣封公者,封国制度如小国王,亦以中尉领兵,郡侯封国内也可以置1100人的军队。
于是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国中,其因职未归封国者,大国置守土100人,次国80人,下国60人。
2.简述西晋时期都督制的定型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司马氏子弟即以都督或监军的身份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为司马炎顺利称帝建晋提供了条件。
西晋建立后,曾试图在宗室诸王封国内建立军队但初无成效,因此都督制得到广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