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年12月目录一、规划背景 (227)二、学院现状分析 (227)(一)学院简介 (227)(二)学院发展水平的地位分析 (228)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果,初步实现了专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228)2.专业建设水平上了大台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8)3.校企协同育人取得实质性成效,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符合度提高.2284.国际化办学迈出坚实步伐,进入了专业教育国际化时代 (229)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2296.学科建设有明显进展,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229)(三)机遇与挑战 (229)1.师资力量薄弱 (230)2.应用型不够凸显 (230)3.教学投入不足 (230)4.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不大 (230)5.学科建设薄弱 (230)6.国际化程度不高 (230)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30)(一)指导思想 (230)(二)基本原则 (231)1.坚持科学发展 (231)2.坚持特色发展 (231)3.坚持创新发展 (231)4.坚持开放发展 (231)四、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231)(一)2020年发展总体目标 (231)(二)具体目标与举措(2016-2020) (231)1.师资队伍建设 (231)2.实验、实践条件建设 (232)3.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232)4.学科建设 (233)5.国际交流与合作 (233)6.学院治理现代化 (234)五、可行性分析与经费预算 (234)(一)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234)(二)发展经费预算 (235)一、规划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新形势、建筑业发展新趋势,为了全面落实中共常州工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二次党代会“七大工程”、全面落实学校《大学设置指标体系分解实施方案》,在全面总结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成果、基本经验、主要问题与不足,以及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省品牌专业建设、重点专业(类)建设要求基础上,为“十三五”期间的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南,制定本规划方案。
二、学院现状分析(一)学院简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4月的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
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学校开设本科办学。
2003年10月在土木建筑工程系基础上组建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设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工程管理系、土建中心实验室等教学机构,分别负责相应的专业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
设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教务、行政和学生管理机构。
学院开办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测绘中心等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内向师生提供产学研合作服务、对外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目前开设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三个专业。
学院土建类专业教育始于1983年,当年招收了第一届房屋建筑工程专业(专科)学生。
1983年至1999年间,曾先后开设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装饰技术、建筑施工与管理等专科专业和房屋建筑工程与企业管理双专科专业。
2000年开设土木工程专业,2002年开设建筑学专业,2011年开设工程管理专业。
截止到2015年7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全日制在校生约1300余人。
生源分布于江苏、四川、天津、安徽、河南、福建、山东等省市。
近几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逐年增高,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
近五年毕业生签约率平均约98%,就业专业对口率96%以上。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任教师47人。
其中,有教授9人,具有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教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具有专业执业资格或企业经历的教师33人。
受聘于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
土建实验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00余万元,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
设工程测量、土工、土木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建筑物理、流体力学等实验室。
承担了土建类专业课内试验项目,每年还接受学生百余人次参加专业实践活动。
学院建有专业机房,装备有正版CAD、PKPM(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算量及计价、Revit、Ecotect、斯维尔节能软件等专业软件。
(二)学院发展水平的地位分析经过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建设,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居于全省同类型学校先进水平,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美誉度。
主要表现在: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果,初步实现了专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形成了“融入长三角建设行业,满足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土建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确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由‘工程师’在工程环境中培养应用型土建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互联动”的立体化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把握中心,夯实基础,促进专业、学科协调发展”的系统建设举措。
“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专业建设水平上了大台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土木工程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经过两年的建设,2012年顺利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验收。
2012土木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核心专业建设项目。
2015年土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建设。
建筑学专业的标准学制由四年转变为五年,以土木工程专业为核心、建筑学专业为依托的土木类专业(类)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
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了申报、招生和学士学位授权资格评审,首届毕业生顺利毕业。
3.校企协同育人取得实质性成效,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符合度提高以常工院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和常工建筑设计研究所等校有企业为依托,与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筑森建筑设计公司和常州第一建筑工程有限集团公司共建的“江苏省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通过验收。
与南通四建集团公司、江南大学共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顺应企业需求,与南通四建集团公司合作开设的“南通四建—注册安全工程师班”顺利开班,首届毕业生已顺利步入建设行业安全管理岗位。
4.国际化办学迈出坚实步伐,进入了专业教育国际化时代与丹麦VIA大学学院联合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马斯塔尼亚大学有学分互认。
有近20位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短期进修、考察交流等方式,与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了交流合作。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17人,高职称教师比例达5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5人,高学位教师比例达32.6%;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有3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7.4%。
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各一人,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5人。
还聘有近20名高校、企业的学者和工程专家。
6.学科建设有明显进展,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有常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与材料性能研究重点实验室。
“十二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开发与科技合作项目5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到款额1000余万元。
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从2011年开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开展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已招收硕士研究生6人,毕业4人。
2013年开始与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开展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第一届、第二届25名研究生正在常州工学院学习。
(三)机遇与挑战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十三五”期间的事业发展,面临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国际化空间发展机遇,面临着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教育转型的转型发展机遇,面临着学校全面落实中共常州工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二次党代会“七大工程”、全面落实大学设置指标体系的历史机遇,面临着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类、品牌专业建设等项目建设机遇。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要努力把握这些机遇,为事业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十三五”期间的事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1.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是总量不足,生师比偏大,教学工作量偏重;结构性矛盾突出,建筑学专业还没有博士,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整体学术水平还不高,还不具有承揽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社会影响不大。
2.应用型不够凸显主要是专业培养方案还不能很好的对接行业人才标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人才使用存在着脱节;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不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滞后,师生参与度不高;实习实训不深入等。
3.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实训经费严重短缺,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4.教学建设与改革力度不大还没有与行业标准衔接的专业标准,还缺少有效支撑专业标准的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手段还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数据时代要求,还缺乏有效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手段和方法,教学绩效考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不适应。
5.学科建设薄弱还没有省级学科平台,还缺少学科领军人物,还没有形成学科团队,还不具备承揽大项目能力,还不能解决大型复杂工程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还不强,行业外显度、美誉度偏低。
6.国际化程度不高出国、境交流的学生数量偏少,引进国境外优质资源不足、缺乏国际深度学科合作。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积极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积极适应建设行业转型升级新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密切与地方、行业企业联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统筹,致力于学院工作重心转向和专业教育转型,编制体系完善、统筹兼顾、凝聚人心、科学有效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十三五”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南。
(二)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协调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主要办学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注重内涵建设,练好内功,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特色发展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以特色创优势,以特色促发展。
要突出重点,通过持续支持,在培养卓越应用型专门人才、建设优势学科、造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集聚创新团队等方面形成特色,取得新突破,推动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