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部分1‘古希腊神话的组成部分:神的起源,英雄的传说2,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3,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4,欧洲古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5,古希腊悲剧具体英雄故事情节:欧里庇德斯《美狄亚》英雄伊阿宋乘阿耳戈船到科尔卡斯取金羊毛时,当地的公主钟情于他,并帮助他获得成功,又帮助他报了父仇。
后来他们来到科任托斯定居。
悲剧开始时,伊阿宋对公主变心,爱上了科任托斯公主,国王克瑞翁又下令将美狄亚驱逐出境。
美狄亚利用巫术将公主与国王烧死,又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跳上龙车,离开科任托斯。
中世纪文学1,但丁神曲艺术特点::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2 工整与协调的结构.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4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写作语言:意大利民族语2,中世纪特有和最突出的文学现象:骑士文学,3温柔的新体代表作:《新生》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皮特拉克、薄伽丘代表作皮特拉克代表作:《歌集》;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2,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走向成熟的标志3,《哈姆莱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人物形象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艺术成就:《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剧作,也是他四大悲剧中最早、最繁复而且篇幅最长的一部。
该剧三幕一景中哈姆雷特有一段举世闻名的独自,无论原文或译作均脍炙人口。
[1《哈姆雷特》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
从问世至今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歌剧、影视等作品。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
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
在这种悲剧中,索菲亚、哈姆雷特既是不幸的,却又是庆幸的。
他们对邪恶命运的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作品中,哈姆雷特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感动使者的最大亮点。
4,,堂吉诃德人物形象: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
他因读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
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
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17世纪欧美文学1, 英国的杰出代表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
约翰班扬的代表作:《天路历程》弥尔顿的代表作作《失乐园》2, 古典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彼埃尔高仍依;奠基之作:《熙德》18世纪欧美文学1, 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新爱洛绮丝》、《爱弥尔》2,伤感主义文学及其得名原因:感伤主义文学: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的旅行》“墓园诗派”。
启蒙文学的支流或是其继续和发展。
它产生于英国,是当时英国软弱的城乡中小资产者情绪的反映。
面对大变动的社会现实,痛感自己生活的失败,既不满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暴虐,又不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产生了感伤的情绪。
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出地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受,渲染中下层人物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满感伤情调。
感伤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浪漫主义的形成做了准备。
3, 歌德《浮士德》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浮士德人生五个历程所代表的意义浮士德具有鲜明的性格,这就是说,他身上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面,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又有贪图享乐,满足享乐的一面。
但是对于浮士德来说,不断追求,勇于实践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主题:通过描写浮士德的一生,也描写德国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与德国现实之间不可调和得矛盾,其批判的锋芒指向上至宫廷,下至社会,包括教会在内的整个腐朽鄙陋的德国,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战斗性,同时,还谴责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还否定了资产阶级自身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意义:在浮士德探索人生的真理的过程中,始终是以个人奋斗的方式来进行的,诗剧结束时浮士德成了救世主,恩赐人民以幸福。
这也反映了歌德的唯心史观。
最后,浮士德的理想虽以“永恒之爱”即人道主义为思想核心,然而他为实现海边的“理想王国”时“以人为牲”摧残人,从事海盗勾当,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当浮士德呼喊“你真美呀”时,实际上是回避了自己实践中丑恶的一面。
这个意义上讲,浮士德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理想,他的结局仍是一个探索者的悲剧。
19世纪欧美文学1, 湖畔派诗人及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湖畔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的特点。
代表作家:华兹华斯《隐者》柯勒律治。
《古舟子咏》;骚塞《圣女贞德》2, 雪莱,济慈的代表作雪莱:《麦布女王》;济慈《夜莺颂》3, 法国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红与黑》的原名是4,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缪塞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悲观主义、缺乏理想、缺乏行动决心的青年人的悲剧。
其实这位法国浪漫派中最有才情的诗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世纪病患者,他在该作品中不仅生动地记述了他同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的罗曼史,而且还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对、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嘲讽又带几分厌弃、半是自由追求半是沮丧颁唐的浪荡子形象。
“世纪病”一词即由此小说而得名。
斯威夫特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5, 《简爱》副标题“一部自传”.6, 法国浪漫主义宣言: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
7, 雨果《悲惨世界》主题思想、艺术特征主题思想:在小说中,雨果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注定过贫苦的。
雨果特别强调那些处境最悲惨的人都是诚实善良的劳动者,可是,不管他们如何挣扎,注定是悲惨和凄苦的命运。
小说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
因此,人民来反抗这个制度就是正义的了,如小说描写共和党人的起义。
小说最重要的主题是仁慈、博爱才能拯救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冉阿让、卞福汝主教的形象与沙威、德纳弟的形象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雨果要揭示:以刑罚为基本手段的法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因此它是一种低级的法律。
冉阿让受到法律的判决,反而更仇恨社会,卞福汝主教用仁慈的方法,能把他改造成新人。
雨果认为,这才是高级的法律。
雨果是》被道德力量征服。
艺术特征:1.极具戏剧性,2)在人物形象的配置和描写上,都坚持一种对照原则。
3)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描写不平凡的人物。
4)除了有浪漫主义成分在,还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成分8, 《安娜卡列琳娜》心理描写特征:,运用心灵辩证法,是一种描写心理过程本身和千变万化的心理现象的手法。
9, 托尔斯泰重要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10,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一只桶的故事》、《书的战争》20世纪欧洲文学海明威代表作及主人公的名字、“冰山理论”代表作:《老人与海》,主人公名字:桑提亚哥冰山理论: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
概括的说,冰山理论就是是简约的艺术。
马克吐温写作特点:。
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
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为艺术而艺术”的纲领口号:19世纪30年代以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演变为不同的倾向,其中一种倾向就是所谓“社会小说”。
乔治·桑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小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等,都是这种“社会小说”的代表作。
与此同时,出现了与“社会小说”对立的倾向,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
这一种倾向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曾经占过短时期的优势。
“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要求形式上的整齐完美;用严格的、古典诗的格律,经过细磨细琢、雕词凿句的一番功夫,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形美;诗人在作品中不能流露自已一丝一毫的感情。
“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戈蒂耶是公认的帕尔纳斯派的前驱。
帕尔纳斯派的主要诗人邦维尔在他的《法国诗歌格律简论》(1872)中,勒孔特·德·李勒1887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说《雨果颂》中,都发挥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