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训练1.语言表达建国70 年,祖国日新月异,人民当家做主,生活蒸蒸日上。
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祖国河山竞秀;下联:________【答案】示例:人民天下长春【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的知识分析作答。
对联的要求实际上是运用对偶的修辞格: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
尤其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还有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
结合“人民当家做主,生活蒸蒸日上”可用“人民天下长春”来对,或:天下百姓庆生。
故答案为:示例:人民天下长春【点评】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首先要通读语句掌握对联使用的语境,然后结合对联的基本要求进行作答。
2.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1)元宵节上联:________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2)端午节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下联:________(3)中秋节上联:________下联:万家萧管乐中秋(4)重阳节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下联:________【答案】(1)①(2)④(3)③(4)②【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形式与内涵的了解,以及修辞手法的日常运用。
(1)“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
(4)“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⑴①;⑵④;⑶③;⑷②【点评】考生对文化常识在平时要有理解,首先是传统节日考生都不陌生,熟悉每个节日的内涵和相关的特点,其次考生要理解对了的知识,注意其上下联讲究对仗的特点。
3.《傅雷家书》是充满真情、流露真意的家书,读后感人至深。
请你用一副对联表达父子之情。
【答案】略【解析】【分析】上联与下联均应围绕父子情感,注意对仗要严密。
如: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分析】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子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
字数相等,节奏一致。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4.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山渺远的水,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
【答案】近山远水皆有情(意)【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偶的认识以及掌握能力。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表现力。
画线部分“临近的山渺远的水”可以简概括为“近山远水”,“皆有情意”简化为“皆有情”,这样就跟上句对应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即可作答。
5.请根据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下联:________横批:________【答案】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补写对联。
对联有以下几种要求: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根据上联的形式和内容可拟写下联为: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故答案为: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点评】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悬挂“桃符”的习俗。
相传古代到了春节前一日,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或张贴于大门两旁,以压邪驱魔。
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桃符上书写的文字由二神变为驱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为两句对偶句。
对联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构成。
一般要求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性相同。
词义相关、平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对联以凝练著称,被誉为“浓缩的诗”。
——摘自《<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九年级第一学期P140页》(材料二)临近春节,佳慧同学书写了四副对联:A.户纳春风人气高,门迎红日财源广。
B.比肩齐迈求知路,同窗共研修身经。
C.国泰民安人增寿,风调雨顺福临门。
D.教学相长育新秀,德才兼备泽后昆。
(1)(材料一)依次介绍了对联的起源、________、发展和________。
(2)①(材料二)所列四幅对联中,适合送给家中老一辈人和同学的对联分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②没有送出的两幅对联中,需要调整上下联位置的一副对联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答案】(1)作用(用途);结构要求(特点)(2)C;B;A;上联尾字应该用庆声,却用了平声下联尾字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不符合“仄起平落”的要求,所以上下联应该对调;门迎红日财源广,户纳春风人气高【解析】【分析】本题给出两则材料,材料一,介绍汉语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材料二,给出佳慧同学书写的四副对联。
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对联内容的理解与修改能力。
(1)阅读材料,对所写内容分点进行概括即可。
第一段的第一句,主要介绍了对联的起源;二、三句是介绍一对联的作用“以压邪驱魔”;第四句介绍对联的发展;而整个第二段介绍的都是对联的结构特点及相关的要求。
(2)①A.“财源”二字,表现与经商有关,适合送给商人;B.“比肩”“同窗”表明写的是同学情,适合送给同学;C.“人增寿”突出的是人的长寿,适合送给老年人;D.“教学”“泽后昆”可见写的是教师,适合送给老师。
故适合送给家中老一辈人和同学的对联分别依次是C与B。
②根据材料一中的对对联结构特点的要求,可知A联有语,因为“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所以上下联位置应互调。
故答案为:⑴11.作用(用途) 2.结构要求(特点)⑵C;B;A;上联尾字应该用庆声,却用了平声下联尾字应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不符合“仄起平落”的要求,所以上下联应该对调;门迎红日财源广,户纳春风人气高【点评】⑴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的观察分析能力。
本题中的每一段首句是段落的中心句,概括总结即可。
⑵明确对联特点:字数相等,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内容相近和相反。
要读懂题干的具体要求,明确上联或下联的内容特点。
将拟写的下联和上联作比较,看上下是否对应。
还有注意平仄的押韵规则。
7.今年,为了庆祝我国建国七十周年,凉山州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中华文学经典诵读写演系列活动”。
西昌市某中学在一次诵读写活动中,语文老师写了上联,请你为他补出下联。
上联: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下联:________【答案】书写人生精采弘扬高雅艺术【解析】【分析】仔细分析上联,上联由“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两个短语组成,这两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因此所拟写的下联也要有这些特点,除了形式符合要求之外,内容也必须符合要求。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形式和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书写人生精采弘扬高雅艺术【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8.班级正在开展“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辩)2018年的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某中学建议学生带课外书进校阅读。
如何看待“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2)(故事链接)右图与一则古人学习的故事有关,请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字数在60字以内。
________(3)(撰写对联)结合两则材料,将下面的一副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发奋识遍天下字下联:________【答案】(1)示例一: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有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①课外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②课外阅读能加深我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所以,应提倡中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示例二: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不利于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
①中学生分辨力不强,沉迷不良书籍会危害身心健康;②沉迷课外阅读会耽误学习。
所以应禁止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2)晋代时,孙康家贫,晚上买不起灯油看书,他来到屋外就着地上映出的雪光,看起书来,长期不懈,后来成为饱学之士。
(3)立志读尽人间书【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同意,从课外书的好处解答,不同意,从课外书的害处作答即可。
(2)仔细观察图画,大雪天气里,一个人仍在认真读书,联想到一个有名的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囊萤映雪”中的“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长期不懈,后来成为饱学之士。
(3)上联:发奋(动词)识遍天下字(动宾短语),按此拟写为:立志读尽人间书。
“尽”:完,读尽即读完,与上文“识遍”相对。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有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①课外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②课外阅读能加深我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所以,应提倡中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示例二: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不利于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
①中学生分辨力不强,沉迷不良书籍会危害身心健康;②沉迷课外阅读会耽误学习。
所以应禁止学生带课外书到校;⑵晋代时,孙康家贫,晚上买不起灯油看书,他来到屋外就着地上映出的雪光,看起书来,长期不懈,后来成为饱学之士;⑶立志读尽人间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此类题目一般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作答本题时,围绕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来表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日常的语文积累。
图中出现的人物是孙康,根据这这个人物可以判断这是孙康映雪的故事。
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故事的内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