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通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答案】(1)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广为认可;把人生进一步具体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个成功的设喻。
(2)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撤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昇等。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
这里把人生比作攀高塔,符合人的生活体验,越到高处见得风景就越多。
(2)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考查。
比喻的关键点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比如这里把那些脑力劳动者比喻成挖掘坑道的人。
是因为二者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得很深入。
本题中的三种人分别是脑力劳动者,军事、政治家,一线的技术工人等。
【点评】常见的修辞种类较多,这里是对比喻修辞方法的考查。
比喻修辞判定标准一个是要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同时要搞清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不能单纯地看有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再有就是要分清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区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青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chuī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找出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答案】(1)青;清(2)比喻【解析】【分析】⑴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
⑵这句话把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是踊跃的铁的兽脊,因此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青;清。
⑵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字形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写好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还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字。
⑵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他说:“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
……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
”他又说:“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
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
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
”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1)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答案】(1)储钱罐: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印钞机: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2)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解析】【分析】(1)阅读短文内容,根据文意,从“积累财富”和“创造财富”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储钱罐”“印钞机”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说明比喻说理的好处。
故答案为:(1)储钱罐: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印钞机: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2)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
既要理解词语字面上的意思,又要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先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于联系,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思考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语段的赏析理解。
抓住关键词句,看语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重点表达了什么,然后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即可。
4.你所在的春华中学初二年级开展“新闻采访与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建设”为报道题材。
请你参加,(1)【活动一:初拟采访提纲】下面是小组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2)【活动二:选定新闻体裁】采访结束后,两位同学分享了采访内容。
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1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要对这一场面进行报道。
请你分析两位同学的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分别给他们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建议。
(3)【活动三:交流实践体验】初二年级将召开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会,向参加活动的同学征集会标内容。
要求:①运用对偶修辞方法;②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现场访谈;第2个问题缺少针对性(2)事件通讯;新闻特写。
(3)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解析】【分析】⑴仔细阅读图表中采访提纲的详细内容分析作答,因为要到地铁1号线建设现场,所以采访方式是现场访谈,由于工程处于建设阶段,还没有运营情况的验证,所以第②个问题“您认为地铁1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不太合适,缺少针对性。
⑵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1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问题多而复杂,篇幅较长,适合写出事件通讯。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突出一个场景,篇幅较短,适合新闻特写。
⑶由于是准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会材料,所以要抓要点准确概括,先写活动内容,再突出成绩: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故答案为:⑴现场访谈 ; 第2个问题缺少针对性。
⑵事件通讯;新闻特写。
⑶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判断存在的不足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
答题时要注意:紧扣合理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要求,结合材料和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答案不唯一,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⑶本题考查拟写总结。
答题时应注意,对活动的总结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符合对偶修辞的要求。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母的关爱无处不在。
每一次跌倒,他们都会拍去我们身上的泥土;每一次失利,他们都会抚慰我们烦燥的内心……他们的爱是夏日的凉风,是冬日的暖阳,是风雨中的港湾,是黑暗时的烛光。
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充满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
即便是一张粗拙的贺卡,一个滞笨的动作,也总能让他们称心舒畅。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粗拙称心(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1)zhuō;chèn(2)烦燥;烦躁(3)比喻;排比【解析】【分析】(1)“粗拙”指粗疏拙劣,不精美,“拙”应该读一声;“称”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适合”的意思,应该读chèn。
(2)“烦躁”指烦闷焦躁,“躁”应该是足字旁。
(3)从“是……是……是……是……”的句式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父母的爱”比作“夏日的凉风”“冬日的暖阳”“风雨中的港湾”“黑暗时的烛光”,这是比喻的修辞。
故答案为:⑴ zhuō ; chèn⑵烦燥;烦躁⑶比喻;排比【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
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
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区分。
⑶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划线句子,明确所用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注意区分。
6.按要求完成小题。
(1)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B.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下列不属于谦辞的是()A.舍弟B.小生C.鄙人D.相公(3)酒杯,用来饮酒的器具。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酒杯的称呼,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蛊、角、壶、酌、钟、爵、杯等。
【答案】(1)A(2)D(3)觥;白;斗(樽)【解析】【分析】(1)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据此可知A不是对偶句,“晨”时间名词,而“客”是人物名词。
BCD属于对偶。
(2) ABC属于谦称,D相公:古代妻子对丈夫的敬称。
(3)根据平时对文化常识的积累答题,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尊”,“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这些都是古代酒杯的称呼。
故答案为:⑴A;⑵D;⑶觥;白;斗(樽)【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对偶修辞手法的能力。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
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
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
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7.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