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法律关系是由土地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人们在对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土地为构成要素的各种社会关系,具有土地经济内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土地使用权相邻关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毗邻土地使用权人因对各自使用的土地行使使用权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土地承包经营主体根据土地承包合同所获得的对承包土地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利。
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措施。
5、土地征用:是指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以合理补偿为条件,依法定程序强制使用土地,待特定公共事业目的完成时,仍将土地归还土地所有者的行政行为。
6、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7、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8、土地用途分区:将规划范围内的土地按基本用途划分为特定的区域,并规定不同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以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的措施。
9、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某一行政区域内一定时期耕地增加和减少的数量相抵消,耕地总量不得减少。
10、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1、土地违法行政责任:由于违反土地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土地行政法律主体追究行政责任的法律后果。
12、土地违法刑事责任:行为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节、性质严重,而且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已构成犯罪并依法应当追究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否定性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要回答土地用途管制的特点答: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在严格保护耕地,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等一系列的行为过程。
其特点表现为:1.将土地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它用地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管制土地用途的依据3.农用地转用审批是实现用途管制的关键4.用途登记是土地用途管制的权利保障5.法律责任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强有力后盾2、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答: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3、土地征用与补偿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坚持土地征用是国家行为原则。
2.兼顾三者利益的原则。
3.依法确定的原则。
4.妥善安排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
4、土地产权有哪些基本特征?1.产权是人与物的关系,是人对物的权利。
2.土地产权具有排他性,即土地产权的边界必须是清楚或明晰的。
3.土地产权客体必须是有价值的与客站用的。
4.土地产权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认证,给予保护,所有者或占有者对产权客体才具有法律效力。
5.土地产权具有排他性,但不是绝对的权利。
5、土地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一)土地法学的主要理论的研究(土地法本土资源的研究;土地公有制学说的研究;土地法的生态职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代物权制度理论的研究;土地自然特性的研究)(二)土地法律体系与法律关系的研究(三)土地地权与产权制度的研究(四)土地金融和市场交易的研究(五)土地租、税、费的研究(六)土地管理制度与监察制度的研究6、简述土地所有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容?答:土地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土地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土地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土地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1、所有权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2、使用权关系的主体:主体双方都是特定的。
土地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的客体:土地土地管理法律关系的客体:行为土地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土地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7.土地违法行政责任的特征是什么?答:1、违法主要是指违反有关《土地管理法》及有关土地方面的行政法规、规章。
2、土地违法的行政责任由土地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来承担,由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来决定。
3、追究土地违法者行政责任的目的主要在于惩戒违法人,教育其他人。
8.哪些耕地应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答:(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的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5)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耕地,则不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9.土地用途管制应遵循哪些原则?答:(一)统一管理和分级管制的原则(二)保护耕地的原则(三)因地制宜的原则(四)动态平衡原则(五)公从参与原则(六)可操作性原则10.《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是如何规定的?答: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的机关是:国务院、省级政府、经省级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
1.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批准2.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3. 由国务院批准以外的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由省级政府批准。
4. 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政府授权设区的市、自治州政府批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试述出让土地使用权与划拨土地使用权区别。
答:出让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国家依法按照一定程序将土地使用权无偿地转移给土地使用者,它属于行政行为,而非民事行为。
在划拨时,一般不设定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但却设定了一定的限定条件,不得转让、出租和抵押。
出让土地使用权与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取得方式不同。
出让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取得,有偿、有期限;划拨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取得,无偿、无期限。
(2)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对于出让土地使用权来说,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法律形式的界定,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使用权人具有法定范围内任意的处置权,如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对于划拨土地使用权来说,土地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使用权人在行使财产权利时要受所有权人的控制或干扰,还不能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物权。
2、土地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答:土地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土地关系。
可以按照土地的双重属性(资源性、资产性)将土地关系分为两种类型。
(1)主体间权利义务对等的横向的土地财产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是指国家地政部门、个人、组织相互之间就土地的开发、利用、交易所发生的财产性社会关系。
这类关系的特点是,一是权利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关系对等;二是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设定遵循诚实信用、自愿互利、等价有偿、协商一致等民法原则。
在这类关系中,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与土地受让人、承租人等公民和经济组织之间的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应共同遵守民法原则和市场经济规则。
(2)主体间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纵向的土地管理关系。
这种关系是指国家地政部门在依法履行土地管理监督职责时与个人、组织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在这类法律关系中,国家地政部门与其他当事人之间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两者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不对等的。
就是说,这类行政法律关系是否发生不取决于被管理者的意志,而是取决于法律赋予地政部门的职能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3、试述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用益物权,指对他人之物,于一定范围内,得为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权。
具有如下特征:(一)用益物权为一种定限物权。
所有权是完全物权,所有人可永续地在法令限制的范围内发挥其无量作用;但定限物权却没有这样的效力,其权利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用益物权人也就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标的物为占有、使用和收益。
(二)用益物权是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定限物权。
用益物权是就标的物的使用价值为单方面利用的物权,其目的在于对标的物为使用收益。
(三)用益物权原则上系就他人之物而成立的物权。
用益物权原则上系就他人之物而成立,故罗马法及现代民法理论称之为他物权。
(四)用益物权之享有和行使以物之占有为前提。
只有用益物权人对标的物予以占有,才有对标的物为使用收益之可能。
因此,用益物权同时包括占有、使用及收益三项权能。
(五)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
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一般是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而对于动产,一般采取借贷或租赁等债的方式利用他人之物。
主要原因是,不动产具有固定性和恒久性,法律关系也容易规范;相反,动产的物理性质和法律关系都具有易变的特性,用不牢固但具有很大灵活性的债权关系进行规范,效率更高。
(六)用益物权为独立物权。
独立物权是指不以主体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为前提,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
用益物权人对权利之享有不以享有其他财产权为其前提,故用益物权为独立物权。
4、如何理解土地征用和土地征收?答: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依据公共利益的理由强制取得民事主体财产使用权的行为。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并依法给予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被征地农民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
相同点: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
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从法律效果上而言,征收主要是所有权的改变,由集体土地所有权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行为;征用则是使用权的改变,征收征用则仅是紧急状态下的强制使用,一旦紧急状态结束,被征用的物体应如数返还给原权利人。
其次,征收、征用以后的补偿范围和标准是不同的。
在征用的情况下,因为所有权没有转移,如果标的物没有毁损灭失,就应当返还原物,而征收的情况下,不存在返还的问题。
由于征收是所有权的移转,对其的补偿更高一些。
第三,征收和征用的适用条件也不同。
征用一般是临时性的紧急状态和临时性公共用途中适用,而征收则是基于公共利益,即使不紧急状态,也要采用的。
第四,征收和征用的适用的程序也不同。
5、试述土地产权政策的运行机制答:在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这五项基本权利内容中,所有权可以包括后四项,因而土地产权的内容可以从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这四个方面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