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崛起之谜[阅读:3783]以色列崛起之谜读报参考 2007年2月中——选自《经济观察报》2007年1月八日,特别报道1、现状:历史只有58年,人口不足700万,面积不足中国的三十分之一,贫瘠的自然资源,除了沙子之外一无所有,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但却能迅速从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人均GDP1800美元的经济奇迹,完成从“农业立国”到“科技立国”的成功转型,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
2、从宗教圣殿到科技圣殿(1)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就: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ICQ;提升无限计算功能的奔腾和讯驰芯片;丰富网络运用的Comverse语音邮件……(2)摩托罗拉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机;退役军人发明维护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新型计算机语言Java。
(3)欧美国科技公司的首脑评价说,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
因为以色列一无所有,没有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小,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以色列人开发国民的头脑,对教育进行惊人的投资。
3、鼓励创新制度的安排(1)以色列的经济政治取向,是私有化、市场化、法制化。
(2)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政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法制环境,自1950年代末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高科技的专门法律。
(3)以色列的技术创新,还得益于政府垄断枷锁的砸碎,私有化历史进程的加速。
例如,06年,以色列通信巨头Bezeq耗时六年终于私有化改革成功。
(4)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风险投资制度。
政府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打破创业者初期的资金瓶颈,如果成功的话收益归个人所有,损失了由政府承担。
不过,政府只会给创业者一次机会。
(灾害法高科技园区,一个只有三个人的技术公司,正试图为中国人既不损害欧美知识产权又能便宜地使用欧美游戏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5)良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90年代,从前苏联移民来约100万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他们给以色列带来的价值约150亿元。
(6)以色列还是一个鼓励思想创新的国度。
他们鼓励思想多元化、倡导思想独立和自由。
4、软实力(1) 软实力,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关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要素。
(2) 犹太文化2000年来对“一个神、一本书、一种信仰”的忠诚,最终孕育成“四海一家”的“犹太一体观”。
1948年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回家,今天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种族,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四海一家”的文化观,鼓励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重返故土,鼓励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捍卫故土、热爱祖国,这也促使了以色列的经济腾飞。
(3) 以色列的崛起,乃至于富国都离不开美国人,两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亲昵。
作为一本记录犹太人思想体系的书,《圣经》对世界有巨大的贡献,并且也影响了美国的立国先贤。
以上是摘要下面是是找到的全文以色列崛起之谜一个诞生不过58年的国家,为什么能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变身为现代化国家?一个人口不足700万的国家,为什么能在炮火和战争的阴影中实现人均GDP 18000美金的经济奇迹?一个国土面积不足中国三十分之一的国家,为什么能完成从“农业立国”到“科技立国”的成功转型?一个除了沙子外几乎一无所有的弹丸小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2006年11月25日开始的10天里,我们揣着一长串的问号,管中窥豹地探寻了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我们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是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Amos Nadai,他说,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就在于一无所有。
除了沙子,除了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他们什么都没有。
从宗教圣殿到科技圣殿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的惊人成就,是以色列人给我们的第一个冲击。
到达以色列的第一天,我们在以色列商贸劳工部投资促进中心观看了一个短片。
从比尔·盖茨对以色列高科技人才的赞美,到IBM等世界一流企业落户海法高科技园区,短暂的十分钟内,短片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对以色列高科技的青睐,以及以色列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该中心主任Rachel Roei女士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发明了诸多颠覆性的技术: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VoIP技术;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ICQ;提升无线计算能力的奔腾和迅驰芯片;丰富网络运用的Comverse的语音邮件……看到摩托罗拉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机,看到退役军人发明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微软、IBM等高科技公司争先恐后地在以色列安营扎寨。
来自以色列央行的数据称,2006年前7个月以色列吸引的外国投资达154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以色列高科技公司成为外国投资者的首要目标,“股神”巴菲特用40亿美金收购了以色列Iscar公司80%的股权,ScanDisk则将最先发明移动硬盘技术的MSystems公司揽至麾下。
世界权威机构Fitch将以色列的国家评级从“A”调到了最高的“A+”。
遥想以色列建国之初,以色列商贸劳工部外贸局局长Boaz Hirsch说,那时候,他们是一个农业国家。
最典型的标志是,他们向全世界出口了很多柑橘,由于柑橘的产地在雅法,所以柑橘的品牌名称就是雅法的城市名字Jaffa。
不足半个世纪的光景,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信息通讯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宗教圣殿”之外,缔造了一座崭新的“科技圣殿”。
他们开始向世界兜售象征高科技的Jaffa。
Java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语言,以色列人读起来和Jaffa的发音一致。
Boaz Hirsch说:“当高科技把以色列抬进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我们的人民骄傲地说,我们走出了一条从Jaffa通往Java的新路。
”以色列为什么会成为“第二个硅谷”?为什么会成为硅谷之外新兴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为什么这么快就完成了从Jaffa 到Java的转变?欧美高科技公司领袖们的答案是,以色列有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
据称,巴菲特在收购Iscar公司时称,Iscar是头脑、才干和想像力的独特组合,他们的收购,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他们的头脑的豪赌。
诸多受访的以色列官员认为,这样的答案看到的只是表象,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以色列一无所有。
他们说,以色列没有资源,只有投资仰仗头脑的高科技,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
“我们的秘密在于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于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我们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寻觅到适合我们的道路。
”11月30日,在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Amos Nadai,就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发表他的“个人看法”。
显然,这样的看法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看法”。
采访期间,从外交官到商贸劳工部官员到成功的企业家,受访者众口一词,答案惊人的一致。
Amos Nadai说:“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国家实在太小了?从上海到北京要飞好几个小时,而你们在直升飞机上看以色列,一会儿就结束了。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了。
边界线和停火线内的以色列面积,包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地区,不过27800平方公里。
从西部地中海沿岸到东部死海沿岸,乘车一个多小时就能穿越而过,即便是从最北端的麦图拉到最南端的埃拉特,也不过6个小时的车程。
国土面积小也就罢了,糟糕的是国土资源质量也不高。
他们没有阿拉伯邻国引以自豪的石油,却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在地面上跑,经常只需几分钟就能从绿洲跑到沙漠。
雨水对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算得上奢侈品。
以色列的淡水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但他们还在研究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贫瘠的自然资源,让以色列人在建国之初,就意识到“科技立国”的意义。
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告诫人民,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追求,不能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追求,更应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关键因素。
之所以将科学研究拔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不单单在于一无所有的自然环境,还在于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
外交上常说的“睦邻友好”四个字,根本不能用来描述他们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不到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就用枪声撕碎了复国的欢乐。
彼时的以色列公民,将近百分之一战死在这场战争中。
直到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他们和周边国家打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
恶劣的周边关系,频频爆发的战争,促使以色列人研制尖端军事技术。
以色列官员说,1960年代运用于军事通讯系统研究的巨额资金,在1980年代孵化为民用技术。
CheckPoint公司发明的防火墙软件,就是一个从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型的典型例证,它同时改变了人们对“军队”这一概念的认识。
狭小的国内市场,糟糕的周边关系,迫使以色列人专注于高科技,将眼光投放到全球。
RAD集团董事长Zohar Zisapel说,以色利必须走高科技的道路,必须集中优势在有限的高科技领域内取得突破,科技生活必须成为以色列国民生活的中心。
有“以色列比尔·盖茨”之誉的Zohar Zisapel说,早在20年前,他就在将商业攻略从香港转移到中国大陆,10年前,他就中国大陆设立了窗口公司RAD中国公司。
在Orbotech公司的实验室,以色列科学家向我们图解了中国市场上方兴未艾的等离子彩电的技术原理。
几天前,他们向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做过同样的演示。
该公司副总裁Amichai Steinberg称,他们将技术卖给了韩国,韩国再用买来的技术去中国制造彩电,攻占中国的市场。
一无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们能够开发的资源只有国民的头脑。
他们复国还没成功,诞生过诺贝尔奖得主的希伯来大学就已经建成。
他们对教育的投入是惊人的。
以色列人投资子女教育的热情丝毫不逊于今天的中国人。
一位以色列女性官员说,她们在向别人介绍未成年子女的时候,往往会说,“这是我的孩子物理学家某某某”,以示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许。
据悉,2000年以来,将近一半的以色列人受过13年的学校教育。
以色列每1万人中就有14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比例是美国和日本的两倍,全球各国没有能出其右者。
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以色列高科技的惊人成就,以色列谜一般的崛起,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喋喋不休的话题。
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巴泽尔著述的《产权的经济分析》,是北京大学汪丁丁教授等人时常提及的名著。
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以色列。
一位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移民以色列的“北京人”,对我们说,以色列在政治经济制度层面的安排,是以色列得以崛起的关键要素。
以色列的经济政策取向,是私有化、市场化、法治化。
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政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法治环境。
以色列商贸劳工部外贸局局长Boaz Hirsch说,自1950年代末期《鼓励资本投资法》诞生以来,《鼓励工业技术研究法》等等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高科技的专门法律,接连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