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教学”的探索与反思普陀区教育学院附校顾伟芬一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
不仅要知道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口算,还需要在头脑中记忆和贮存计算的中间结果,才能得出最后的结果。
经常进行口算练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基本口算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我最初在教学时想:学生已经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会做这一类的加法口算,因此,没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到抽象来学习计算的方法,可以让他们自己得出计算的方法,于是我这样设计了一节《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课:我在创设购物的情景后,出示:23+4=?有学生答:27。
我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3+4=7,20+7=27。
师:为什么3+4?生:他们全是个位数。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怎样?生:相加。
生:2个十和3个一表示23,4个一表示4,先3+4=7,再20+7=27,所以23+4=27。
师:相互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相互说,再齐说:先算3+4=7,再算20+7=27。
……课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些学习后进生还是不会做。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课后在反思的过程中,教研组同伴和专家向我指出:低年级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得更为充分。
一年级的学生的认识必须从具体到抽象,特别是学习后进生,更要帮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帮助他们在头脑里逐步形成数的观念,并具体地指导我在教学中怎样从具体到抽象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于是,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时,又进行了第二次实践,并在教学前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小棒图。
1.先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来学习计算方法。
师出示36,问:36是怎样组成的?请你们用学具摆出来。
生摆出3个十和6个一的小棒卡片: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师出示36-2,问:2应该从哪里去掉?用手做一个动作表示。
生用手在6根小棒的卡片上遮去2根。
师:还剩几?生:34。
师:那么36-4呢?学生仍通过摆小棒卡片说出结果是32。
教师再出示36-3=?,学生重复同样的学习过程。
2.通过建立表象,让学生学会计算方法。
师出示48及小棒图,问:这是几?是怎样组成的?师出示48-4,问:脑子里是怎样想的?是不是用手遮掉4根小棒?是几?生:44。
师出示48-6,问:想得出吗?想不出,再用学具摆一摆,是不是42?生:是的。
师出示48-3,问:盖掉几根?生:盖掉3根,是45。
师:再拿出表示39的小棒卡片,想39-4=?看卡片想。
生:35。
师:39-6呢?生:33。
师:39-2呢?生:37。
3.进行概括,抽象出计算方法。
师出示“48-7”,问:48-7等于几?生:41。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生:48根小棒,遮掉7根,还有41根。
师:那么,如果没有图的帮忙,你有没有其他好方法算出“48-7=41”呢?生:先算8-7=1,4没有减就把它拖下来。
师:再算40+1=41。
生:先算8-7=1,再算40+1=41。
师:48-2会吗?生:先算8-2=6,再算4+6,不40+6=46。
……这次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通过摆小棒,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学习了口算的方法,也注意了表象的建立,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了,一些学习后进生也会计算了,但在练习时,速度仍然较慢。
课后,同伴和专家都肯定了我的成绩,并进一步指出:必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具体的感知要适当,要适时地转到表象,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了数的表象后才能进入思维的抽象。
还分析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在入学后的半年中,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后进生建立数的观念,给当前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设法帮助学生提高一位数加减法口算的能力。
在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学习的困难会更大,既要让好学生不觉得厌烦,又要让后进生跟上队伍,就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
同时指出计算的方法的学习,应让学生有一个从具体详尽的过程逐步过渡到简略的过程,方法要有助于学生的认识,如做减法时,个位计算的结果与十位相加时,不要说“加”,用“合”学生容易接受,有些学生会想做减法,怎么会要加呢?于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进行了第三次实践:1.通过具体操作学习计算方法。
师出示27:请你用小棒卡片表示27,并说出它的组成。
生摆出表示27的小棒卡片:2个十和7个一合成27。
师出示“27+5”,问:“+5”是什么意思?生:添上5。
师:添在哪里?生:个位上。
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卡片得出结果。
师:一共有几根小棒?生:32。
师指7根和5根,问:这里一共有几根小棒?生:12。
师:12个一应怎么表示?生:把10根圈起来成一个十。
师:这一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几个十?生:3个十。
师:27+5=?生:27+5=32。
师:27+8呢?学生通过同样的操作活动,得出结果是35。
师:27+6呢?(过程同上)师:27+3呢?(过程同上)2.通过观察图,借助表象学习计算方法。
师出示48及其小棒图,问:这是几?生:48。
师出示“48+5”,问:48+5等于几?你是怎样看图想出来的?生:8+5=13,40+13=53。
师:48+7呢?看着图想。
生:55。
师:48+4呢?生:52。
师:48+6=?生:54。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8+2满十,6-2还剩4,就是54。
师:48+2=50,50+4=54。
3.概括计算方法。
师出示48+6=54,问:没有图了怎么算?生:8+6=14,40+10=50,50+4=54。
师:8+6=14,50+14=54。
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
生相互说计算方法。
师:谁说一说?生:8+6=14,40+10=50,50+4=54。
师:48+9呢?生:8+9=17,40+10=50,50+7=57。
师:直接说40+17=57。
……学生经历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全过程,不仅会计算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当时我虽没有否定他,但也只是带过而已,学生还是要按照老师给定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后的反思,使我认识到,在设计教学时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个别的好学生会有多种计算的方法,可以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进生对于他能理解的方法就容易学会。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要注意算法的优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他们自己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又进行了第四次实践:1.通过具体操作学习计算方法。
出示23:请你用小棒卡片来表示,并说出它的组成?(学生摆学具说组成)出示:“23-7”问:23-7等于几呢?我们请小棒卡片来帮忙摆一摆、算一算。
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三种不同的摆法:师:这三种摆法是不同的,但它们有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生:打开一捆小棒。
师:为什么打开一捆小棒?生:个位不够减。
像这样个位不够减,要打开一捆小棒再减的减法我们叫“退位减法”。
师:再来试一试,23-9等于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一摆,算一算,得出结果是14。
师:“23-6”呢?(过程同上)2.通过观察图,借助表象学习计算方法出示42及小棒图,问:这是几?生:42。
出示:“42-5”问:42-5等于几?生:37。
师:再来想一想,42-7等于几?生:35。
师:“42-6”呢?(过程同上)生:36。
师:42-8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生说自己的想法(三种)3.概括、抽象出计算方法师:那么,如果没有图的帮忙,你有没有办法算出“42-8”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生1:我把42拆成30和12,12-8=4,30+4=34,所以42-8=34。
生2:我把8分成2和6,42-2=40,40-6=34,所以42-8=34。
师板书:生3:我是用12-8=4,30+4=34。
师:他的算法和第一种一样吗?还有不同的算法吗?生:我把42拆成32和10,拿10-8=2,再把2+32=34。
生:我把42拆成30和12,再把12分成10和2,10-8=2,30+2+2=34。
师:分出12后就可以减8,还有必要把12拆开吗?生:可以直接用12-8。
师:这里有三种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把你喜欢的方法讲给同学听。
学生相互讲述自己喜欢的算法。
算一算:42-4=?生:38。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生1:2减4不够减,向十位借1,把42拆成30和12,12-4=8,8+30=38。
生2:把4分成2和2,42-2=40,40-2=38。
生3:42-4=38,我把42拆成32和10,10-4=6,6加32=38,所以42-4=38。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是不同的,但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生:都要退位。
师:为什么要退位?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师:对都要从十位退一,退一当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减。
……这次我注意把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结合起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由具体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
在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要求,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图,寻找23-7的口算方法,会出现多种算法。
学生探究出不同的方法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尽管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都要打开一捆当作十再减,使学生体验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的计算方法,而在具体计算时,则允许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会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成从“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从一年级起,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处理教材、设计教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肯动脑、会思考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