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考试法制史背诵笔记

司法考试法制史背诵笔记

司法考试法制史背诵笔记司法考试法制史背诵笔记。

2013年司法考试即将到来,法律教育网的小编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法制史背诵笔记,供复习使用。

精彩链接:司法考试法理学背诵笔记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背诵笔记司考法制史冲刺讲义:唐代的立法司考法制史复习:保辜中国法制史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古代部分和近代部分。

古代部分有四条线索:立法、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

代部分则重点掌握西方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过程。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郑国/子产/“铸刑书”;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战国/魏/李悝;第一次改法为律:商鞅/秦;第一次废除肉刑:汉文帝;第一次确立“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第一次“八议”入律:《魏律》;第一次“官当”入律:《北魏律》/《陈律》;第一次规定“重罪十条”:《北齐律》;第一次废除宫刑:南北朝时期;第一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晋律》/《北齐律》;第一次死刑复奏:北魏太武帝;第一次设立大理寺:北齐;第一次规定“十恶”:《唐律疏议》;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刑统》;第一次以六部体例定律:《大明律》;第一次设立大诰:明太祖/朱元璋;最后一部(倒数第一)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北洋政府宪法草案:《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一部近代史上正式公布的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中国法制史提要古代部分法典的沿革变化:1.注意法律名称的变化:刑——法(法经)——律(商鞅变法)——刑统(宋)——大明律——大清律例。

2.立法思想的演变:明德慎罚(西周)——德主刑辅(汉)——德本刑用(唐)——民刑弼教(明)——中体西用(清末修律)西周的立法:西周的立法活动主要是“制礼做乐”,其指导思想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这里的德包括三个方面德内容:敬天、敬祖、保民。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汉代的“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

礼的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亲亲、尊尊;二是礼仪形式:“五礼”。

(五礼:吉礼(祭祖之礼);凶礼(丧葬之礼);军礼(行兵打仗之礼);宾礼(迎宾待客之礼);嘉礼(冠婚之礼)【记忆口诀】嘉宾凶军妓)。

礼与刑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句话:a、出礼入刑;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适用刑罚上有特权,而不是不适用刑罚。

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春秋时期的立法主要注意成文法的公布: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郑国/子产)、竹刑、铸刑鼎(中国法制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赵鞅)。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记忆口诀】魏国李悝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

具律本是总则名,淫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规在杂法。

“商鞅变法”:a、改法为律,扩充法律b、运用法律的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

c、运用法律的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d、全面贯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亲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

秦汉:主要掌握汉律的儒家化:1.上请(汉高祖;东汉)2.恤刑(汉景帝)3.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儒家;卑幼藏尊长不负刑责;尊长藏卑幼有条件的负刑责。

)文帝景帝废肉刑。

刑制改革的意义: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南北朝废宫,自此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法典结构演变定型时期,主要注意以下几部法典:1、《魏律》,明帝《新律》(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议此时入法律,等级特权昭昭2、《晋律》又称《泰始律》,司马代魏西晋立,泰始年间做法律,律名晋律或泰始,此律一共20篇,刑名之后法例加,五服治罪是首创。

张斐杜预疏法律,解释与律同效力,此律还名张杜律。

3、《北魏律》,20篇,其特色是采诸家之长,取精用宏。

4、《北齐律》,承先启后《北齐律》,刑名法例二而一,名例之律始出现。

此时法律定期型,篇目一共十二篇,唐宋承之不改变,重罪十条北齐创,隋律开皇改十恶。

“官当”制度确立。

【记忆口诀】北魏南陈,官职抵罪律中明。

(3)“重罪十条”的产生(4)刑罚制度改革(5)“准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制罪”的确立。

《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

【记忆口决】血缘近,尊犯卑,处罚轻;卑犯尊,处罚重。

(6)死刑复奏(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

唐代的立法:一。

《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共十二篇,五百条。

重罪十条北齐创,《开皇律》中变十恶。

二。

《贞观律》基本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增设加役流,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原则与制度。

三。

《永徽律疏》长孙无忌、李勣;《永徽律》与《律疏》合编在一起,元后被称为《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最高水平。

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唐律上的刑罚原则①区分公[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私罚(私罪从重);②自首原则(区分自首与自新、重罪不适用、免罪但应还赃、不实不尽不全免);③类推断罪:“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④化外人(国籍同属人,国籍异属地)⑤“十恶”(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中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是侵犯皇权的犯罪;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为常赦所不原-十恶不赦。

)六。

《唐律》六赃:1.受财枉法2.受财不枉法3.受所监临4.强盗5.窃盗6.坐赃。

保辜: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宋元时期:1、《宋刑统》,又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在篇下分门。

【记忆口诀】刊印颁行宋刑统,篇下分门体例新。

2、编敕,是宋代一项重要、频繁的立法活动。

注意敕与律的关系。

3、元代立法的特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民族间的不平等。

蒙汉异法。

元初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宋刑罚:折杖法:笞杖徒流方可折,折成臀脊杖;反逆、强盗不适用配役:为流刑而配;配役刑在两宋多为刺配,黥刑的复活,太祖偶用,仁宗后常制。

凌迟:始于西辽,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法定死刑,《大清现行刑律》废除。

明清:1、《大明律》,7篇,(名例、吏、户、礼、兵、刑、工)。

(关键词记忆:朱元璋;七篇)2、《明大诰》,朱元璋亲自制定。

(《尚书·大诰》;加重处罚;滥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空前普及。

)3、《大清律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记忆口诀】《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后一部集大成。

4、会典,明清两代都有会典,会典属于行政法的性质。

刑罚原则:从重从新(与唐律比):重其所重——贼盗及钱粮;轻其所轻——典礼及风俗教化。

罪名与刑罚:(1)“奸党罪”创立于明太祖朱元璋。

(2)在流刑外增加充军刑,有本人终身充军与子孙永远充军的区分。

明朝将此规定为正式刑。

民事法律制度西周:1、契约法规(1)买卖契约称为“质剂”。

“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2)借贷契约:傅(债的标的,权利义务)别(简札中间写字,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

婚姻制度:(1)婚姻缔结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2)婚姻成立的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去(允许解除的条件)和三不去(禁止解除的条件)3、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

唐代以后身份继承仍是嫡长子继承;财产继承则发展为诸子均分。

)宋代:(1)继承:除沿袭以往的遗产均分制外,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财产继承权,同时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相同的继承权。

至南宋又规定了绝户财产的继承办法。

绝户继承主要通过设立继承人,有立继(夫亡妻在,妻子为丈夫立继)和命继之分(夫妻俱亡尊长亲属为死者创设继承人)。

(2)契约法规:1.买卖契约:绝卖——一般买卖。

活卖——附条件,条件完成,买卖成立,类似典卖。

赊卖——商业信用/预付方式,收取价金。

都须订立书面契约——取得官府承认——合法有效。

2.租赁契约:1.租、赁或借:房宅。

2.庸、雇:人畜车马。

3.借贷契约:1.借:使用借贷贷:消费借贷负债:不付息的使用借贷。

出举:要付息的消费借贷。

4.典卖契约,宋代典卖又称“活卖”。

司法制度司法机关沿革:1、中央司法机关:大司寇(西周)——廷尉(秦汉)——大理寺(北齐)[增强了中央司法机关的审判职能]——大理寺御史大夫(汉)→ 御史台(晋代:主监察)→都察院- `'皇帝六尚中的尚书→尚书省→ 隋唐尚书省的刑部→刑部大理寺→大理院刑部→法部2.历代在中央都是皇帝掌握最高的审判权。

此外还有专门的司法机关。

西周大司寇→秦汉廷尉→北齐的大理寺→唐时的三司(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宋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设审刑院→明代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廷杖、厂卫司法。

(1.廷杖。

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明太祖死后,“廷杖”之刑被愈益广泛地使用。

2.“厂”、“卫”特务司法机关。

)2、地方司法机关:(1)西周:士师、乡士、遂士。

(2)秦汉:郡守县令监理司法;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本地治安与调解工作。

(3)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

同时州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设司法佐、史等。

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4)宋在太宗时起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

(5)明朝在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准执行。

(6)明朝还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

(7)清朝,地方司法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及巡抚)四级。

(注意其管辖的案件的不同:州县是所有案件的第一审级,并有权审结判处笞杖刑的案件,大多数是民事案件,然后把自己无权的案件逐级上报,这样徒刑案件至督抚,军流案件至刑部,死刑案件至皇帝。

)诉讼制度:1、西周:(1)民事案件称为“讼”审理称为“听讼”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称为“断狱”(2)五听(辞、色、气、耳、目);五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三刺(群臣,官吏,国人。

)2、秦代的公室告与非公室告3、汉代的司法制度:(1)春秋决狱:其特征是根据《春秋》等儒家经典论心定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