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DOI:10.16658/ki.1672-4062.2016.18.010
目的探究临床他汀类药物治疗使用不同剂量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他汀类药物剂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3、6、9个月进行血糖、血脂水平测定,比较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新发糖尿病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6、9个月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优于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2個月后,对照组新发糖尿病2例,治疗组新发糖尿病6例,治疗组新发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长时间服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会影响患者机体胰岛素的分泌,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
标签:他汀类;瑞舒伐他汀;新发糖尿病;相关性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软化血管的作用。
在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上,临床有大量研究报道指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会诱发新发糖尿病[1],FDA于2012年明确将诱发新发糖尿病纳入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2]。
然而,在他汀类药物诱发新发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统一的定论。
有学者指出[3],他汀类药物在降脂作用的同时具有抑制脂肪细胞成熟的作用,降低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受体的表达,从而导致机体会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升高,诱发新发糖尿病。
另有学者提出[4],他汀类药物会改变患者血液内的血钙浓度,抑制胰腺胰岛素分泌功能,导致患者机体葡萄糖代谢功能障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新发糖尿病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影响患者的器官组织,导致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5]。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环节中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
该文为探究非糖尿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大量近期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择该院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研究设立对照组,探究不同效力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下患者新发糖尿病情况,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的无糖尿病史且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他汀类药物剂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采用低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患者为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每组患者2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剂量辛伐他汀治疗10~20 mg/d;治疗组患者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0~40 mg/d在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3、6、9个月进行血糖水平测定,比较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新发糖尿病情况,分析新发糖尿病风险与他汀类药物治疗使用不同剂量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血脂变化情况
在两组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3、6、9个月定期进行血糖、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血脂水平下降,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6、9个月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优于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新发糖尿病情况的比较
在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新发糖尿病情况,对照组新发糖尿病2例,治疗组新发糖尿病6例,治疗组新发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均为他汀类常用药物,瑞舒伐他汀具有亲水性,较辛伐他汀对细胞膜有更高的亲和力,更容易进入细胞,降至和软化血管作用更强。
他汀类药物致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初步认为他汀类药物通过影响胰腺B 细胞钙离子通路、抑制脂肪组织葡萄糖受体转运蛋白的表达、影响胰岛素信道的传导、抑制脂肪组织细胞的成熟分化等来升高患者血糖水平,诱发糖尿病[6]。
虽然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糖尿病致病风险,但与可降低心血管患者血清LDL-C 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疗效相比,作为唯一具有调脂作用的预防心血管疾病药物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7]。
临床有研究报道提出,可以通过调节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来控制新发糖尿病的情况。
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致糖尿病率滴,反之,高剂量使用具有较高的治糖尿病率[8],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6、9个月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优于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新发糖
尿病2例,治疗组新发糖尿病6例,治疗组新发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在临床使用中,主治医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权衡风险后及时调整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中高度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可优先高剂量治疗,在预后治疗中减少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力求药物的疗效与安全达到统一,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他汀类药物使用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长时间服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会影响患者机体胰岛素的分泌,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
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越多则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越大,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期间血糖变化情况,在保证他汀类药物疗效的同时控制血糖,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南京,杨水祥. 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6(6):622-627.
[2] 母光妍,周颖,向倩,等.他汀类引起新发糖尿病风险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2013(21):2569-2573.
[3] 姜超,栾天竹,徐卿璐,等.他汀类药物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和机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12):1219-1221.
[4] 王婧,赵泉.他汀类药物用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2):145-147.
[5] 刘礼军,杜万红.关注他汀类药物所致的糖尿病风险[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213-216.
[6] Bharti Chogtu,Rahul Magazine,KL Bairy. Statin use and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J].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2015(2):352-357.
[7] 牟建军,汪洋. 应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4):301-303.
[8] Mehmet Ali Eren,Tevfik Sabuncu,Hüseyin Karaaslan. Comment on:Statin use and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J].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2016(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