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解读
血栓何以形成? “脑血栓形成”概念变迁 血栓与斑块的关系:
可能
斑块是基础,狭窄、血栓、栓子脱落是结果;
血栓机化成为斑块的一部分 18
病因分型—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性 穿支闭塞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肯定 很可能
可能
19
斑 块
改变);②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共存的在时
间上很接近的急性多发梗死灶;③不存在主动 脉弓AT病变; ①有CE证据;②累及一侧前循环或仅限于后 循环的任一类型梗死灶(往往大面积); ③不存在与急性梗死灶相对应或能解释病灶分 布的主动脉弓和大动脉AT病变
28
病因分型—其他病因(OD)
少见病因:
烟雾病
型
供血动脉无AT病变
无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26
病因分型—急性穿支小动脉闭塞
常见小血管病影像改变的定义包括:
至少有≥2个陈旧的腔隙性梗死灶 弥漫脑白质损害 至少有≥2个微小出血灶(与脑出血相关性更为密切) 至少有≥2个血管周围间隙
(梯度回旋-SWI)
27
病因分型—心源性栓塞(CE)
①有CE证据(房颤病等心脏病史/ECG/Holter
严重狭窄的 易损斑块
A:有较大的脂质核心及薄的纤维帽,内含大量巨噬细胞;B:纤维帽破裂,有不引起血管完 全闭塞的血栓和早期机化;C:斑块有糜烂倾向,在富含平滑肌细胞的斑块内含有蛋白多糖; D:斑块糜烂,有不引起血管完全闭塞的血栓;E:血管滋养层破裂,斑块内出血;F:斑块内 结节向官腔内突起;G:慢性狭窄伴斑块严重钙化,陈旧性血栓形成和偏心性狭窄;
血管壁增厚,小动脉中膜的发生透 明变性,HE染色可见小动脉中膜均 质性红染。小动脉内膜的内弹力膜破 裂伴纤维增生,同时可见血管外膜的 纤维组织增生。Virchow–Robin空 隙的增大,偶见小的粥样斑块伴有血 栓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腔隙性脑梗死
25
病因分型—急性穿支小动脉闭塞(APSAO)
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MRI尤其 机 是DWI证实)穿支动脉区急性孤立 制 梗死灶 (直径通常<1.5cm) ; 分 有常见小血管病影像学改变之一
一、临床表现?
病人就诊的直接原因和目的,
病人最痛苦、家属最关心的
是脑功能受损的表现/征象,属疾病的表观层次,具有直 观性、生动性、故事性、多样性、易变性、纷繁复杂性 包含: 症状学改变 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临床基本功
(全面细致、翔实可靠)
(不花钱)
451
缺血性卒中诊断思路——四步曲
临床表现——症状学改变(病史采集)
同侧颅神经瘫痪伴有对侧肢体运动和/或感觉 功能障碍;
双侧肢体运动和/或感觉功能障碍; 双眼协同运动功能障碍; 不伴有长束功能损害的小脑功能障碍;
单独出现的同侧视野缺损。
可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10
OCSP分型
TACI
PACI
POCI
LACI
11
缺血性卒中—理想的分型方法是什么?
缺血性卒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不同病因(异质性)导致的一个综合症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供血动脉狭窄
机 制 分 型
动脉到动脉 栓塞型
皮层或多发梗死灶
微栓子信号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型
交界区梗死
(分水岭区梗死)
/TIA
混合型
40
二
诊断思路——四步曲
43
诊断思路——四步曲
搞清楚/回答四个问题:
临床表现?
脑组织损害?
脑血管改变?
危险因素?
441
诊断思路——四步曲
②同侧视野缺损 ③单侧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 (面部、上肢、下肢,三个区域之中两个区域
以上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8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①具有完全前循环梗塞三组症状中的任意两种症状
②单纯的高级脑功能障碍
③比腔隙性脑梗塞局限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如症状限制于单肢¸ 面部和手而不是整个上肢)
9
后循环梗塞( POCI):
对因治疗是上策! 病因学分型最有价值。
121
基于病因学的缺血性卒中分型
TOAST(1993年)
南伦敦改良-TOAST(英国2001年) SSS-TOAST(美国2005年) 韩国改良-TOAST(韩国2007年)
CISS分型(中国2009)
(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
13
CISS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部因素所致脑血流量减少,灌注压降低、侧枝循 环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
3
缺血性卒中的CT分型
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
小脑梗死 解 剖 部 位
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1~5cm
大脑半球梗死
大小
小梗死:1.6~3cm 腔隙性梗死:<1.5cm
脑干梗死
可指导脱水药的合理使用
4
缺血性卒中的OCSP分型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基底节区和侧脑室旁梗死,同侧大脑中动脉有粥样 硬化性狭窄;
丘脑梗死,同侧大脑后动脉有粥样硬化性狭窄; 桥脑或中脑梗死,基底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32
机 制 分 型
/TIA
基底节区梗死-MCA狭窄
33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动脉到动脉
栓塞型
机 制 分 型
斑块: 粥样、纤维、钙化 软斑、硬斑、混合斑(回声强度) 不稳定/易损斑块: 薄纤维帽 溃疡 纤维帽破裂
糜烂
出血
血栓形成
(可破裂为许多小栓子)
201
易损斑块的类型
形成
A.薄纤维帽
有糜烂倾向 的易损斑块
糜烂溃疡 易损斑块
有内出血的 易损斑块
有钙化的 易损斑块
外周动脉疾病:
• • • •
Adapted from: Drouet L. Cerebrovasc Dis 2002; 13(suppl 1): 1–6.
间歇跛行 疼痛 坏疽 坏死
病因分型—急性穿支小动脉闭塞(APSAO)
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
病理改变:穿支动脉末端的微小动 脉( < 200um)玻璃样变
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包括:
(1) 与本次责任病灶不相关的其他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动脉造影(CTA或DSA)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病变; (3) 动脉造影或血管超声证实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性疾病。
231
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身表现
脑卒中 心肌梗死 肾动脉狭窄 TIA(短暂性脑缺血 ) 心绞痛
14
CISS-TOAST
2008年
9月初稿
9-11月
分型依据
血管病危险因素
梗死灶类型 辅助检查
叩诊锤论坛上广泛讨论和征求 意见
2009年1月
修改稿第一版
2009年4月
修改稿第二版
2009年9月
﹢修改稿第三版
15
CISS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16
40-50%
急性微小皮层(单发或多发)梗死灶
急性多发梗死灶(包括皮层-皮层下 流域性梗死和穿支动脉区梗死)
单发皮层-皮层下流域性梗死灶,在 与病灶相对应的责任动脉侧脑血流中微 栓子信号
/TIA
34
大脑中动脉狭窄 多发梗死灶
35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型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OCI)
6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LACI):
单纯运动性卒中
单纯感觉性卒中
感觉运动性卒中
共济失调性偏瘫
7
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
表现为完全前循环综合症
①高级脑功能障碍(如失语、计算功能障碍等 )
为有明确特征的4个亚型,为在时间窗内选择溶栓 或其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5
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 LACI) 完全前循环梗塞 (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TACI)
部分前循环梗塞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PACI) 后循环梗塞
夹层动脉瘤
遗传性(如CADASIL)
血液病
动脉炎 感染等
29
病因分型—病因不明(UE)
无确定病因: 未发现可能的病因,除非再做更深 入的检查; 难分类病因: 存在一个以上肯定病因,但难以归类 到上述任一病因分型中
30
粥 样 硬 化 血 栓 形 成 性 缺 血 性 卒 中
粥样硬化 血栓性穿支闭塞
其他原因
烟雾病 夹层动脉瘤 遗传(CADASIL) 血液病 动脉炎 感染等
10-20%
17
病因分型—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粥样硬化血栓性 穿支闭塞 动脉到动脉 栓塞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肯定 很可能
Atherothrombosis 粥样硬化斑块和斑块基础上 的血栓形成作为共同的病因
CISS分型解读
1
一
CISS分型简介
2
缺血性卒中的传统分型
基于发病过程: 完全型:6h内达高峰,一般较重,常表现完全性
偏瘫,甚至昏迷;(栓子脱落闭塞远端血管,快)
进展型:48h内逐渐进展,阶梯式加重,NIHSS
增加≥ 4;(斑块-狭窄-血栓形成闭塞血管,可能 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