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2.2诱变育种
2.2.l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是指 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 异。 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二大类。 (1)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断的缺失、易 位、逆位、重复等。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中的某一部位发生 变化(又称点突变)。



(二)增殖培养




含有目的菌较多的土样不需要富集培养 如果原有样品中目的菌含量低,可以人为地添加相应的 基质,培养使之以较其它微生物更快的速度生长繁殖, 从而提高它们在样品中的比例,便于分离。 富集培养的一般方法:采用有利于目的菌种而不利于无 关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条件,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在群体 中比例上升的目的。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 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 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 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一些有特定物质产生能力的菌种,不容易富集,只有通 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筛选取得。
1、杂交育种的目的在于:
1)通过杂交使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从而改变原 有菌株的遗传物质基础,获得杂种菌株(重组体); 2)可以通过杂交把不同菌株的优良生产性能集中于重组体中,克服长 期用诱变剂处理造成的菌株生活力下降等缺陷; 3)通过杂交,可以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甚至出现 新的品种;
(三)培养分离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 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 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 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 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稀释分离法
• 稀释倒 平板法
• 平板 涂布法 注意:必须要做多个浓度的稀释分离平板。
• 划线分离法——平板划线法
(四)筛
分初筛、复筛。

1、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目标微生物 筛选出来的过程。 一般采用平板筛选。 常用的初选方法: • 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将酶的作用底物加在培 养基中,接种后适温培 养,根据菌苔周围是否 产生水解圈筛选出水解 酶产生菌。 • 拮抗菌的筛选—对峙培养: 将病原指示菌与待测菌株 相对接种在平板上适温培 养,根据病原菌的生长情 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诱发突变是指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的基因突变。 诱变因素的种类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见 表2-1。经诱变处理后,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的 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2.2.2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出发菌株的选择 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 尿素50 葡萄糖20 葡萄糖20 葡萄糖20,CaCO320 乳酸钠20 乙醇40
好氧,pH7.0
厌氧,pH7.0 好氧,pH8.6 厌氧,pH2~3 厌氧,pH6.5 好氧或厌氧, pH7.0 厌氧,pH7.0 好氧,pH6.0
注:培养基成分为酵母膏10g,KH2PO4或K2HPO4 1.0g,MgSO4· 2O 0.2g,加水1000ml。 7H 一般培养在30℃下。
采取土壤样品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土质肥,微生物含量高,特别肥沃的土壤中细菌多,放 线菌少;在植物残体枯枝落叶下的土壤中较多含有拮抗 性真菌。 离地面5~20cm处的土壤通气良好、不受阳光直射,含 菌量最高。 采土季节以春秋两季最好。 采土方法:选择适当地点、铲除表土、取土样数十克, 盛入事先准备的无菌防水纸袋中,其上记录采土时间、 地点、植被情况等。 多点采土、混合分离,可以代表每一地块上的微生物分 布平均情况
2)摇瓶发酵筛选:将待测菌株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取 发酵滤液进行活力测定。
2、复筛:在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有希望菌株的 生产能力强弱的过程。 • 复筛采用摇瓶培养后,发酵液采用精确的分析方法 进行测定。 • 复筛过程中,要结合培养条件进行。 培养条件包括:培养基 pH值 发酵温度 供氧量等。
B 复合诱变因素的使用
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诱变因素来处理菌种。对野生型菌株单诱变因素有 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对老菌种单一诱变因素重 复使用突变的效果不高,这时可利用复合因素来扩 大诱变幅度,提高诱变效果。
C 剂量选择
• 各种诱变因素有它们各自的诱变剂量单位,如 紫外线剂量单位用焦耳,x一射线剂量单位是库(仑) 每千克,中子剂量单位是戈。 • 化学诱变因素一般是以溶液浓度来计算剂量单 位的。对不同微生物使用的剂量是不同的,致死率 取决于诱变剂量,而致死率和变异率之间有一定关 系。因此可以用致死率作为选择适宜剂量的依据。
D 变异菌株的筛选
诱变育种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获得高产变异菌 株。从经诱变的大量个体中挑选优良菌种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因为不同的菌种表现的变异形式是不同的, 从一个菌种的变异规律去发现那些与产量有关的特性, 并根据这些特性,分门别类地挑选一定数最的典型菌 株进行发酵和鉴定,以确定各种类型与产量之间的 关系。这样,可大大提高筛选的工作效率。
4、突变菌株的筛选 (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生物合成途径的某一步发生了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 末端产物不能积累,因此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作用被解除。 (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 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发生突变,使产生的阻遏蛋白不能再和 终产物结合或结合后不能作用于已突变的操纵基因,因此不 再起反馈阻遏作用; 编码酶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变构酶不再具有结合终产物 的能力但仍具有催化活性,从而解除了反馈抑制。 抗反馈突变株一般通过抗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 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中也可获得抗反馈突变株。
第二节 菌种选育


菌种选育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微生 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而其研究目的是微生物产 品的高产优质和发展新品种为生产不断地提供优良 菌种,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目前菌种选育常采用自然选育和诱变育种等方 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尚属于经典育种的范畴。 随着微生物学、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出现了转化、 转导、原生质体融合、代谢调控和基因工程等较为 定向的育种方法。
E 高产菌株的获得需要筛选条件的配合
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高产菌株的获得还必须有合适的筛选 条件的配合。 诱变与筛选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用辩证的 观点来看待。 总之,在诱变育种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出发菌株,诱变因素 和筛选条件三者的关系。
2.2.4 几种常见的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1)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 电离辐射特点: 导致DNA断裂缺失,造成不可回复 的缺失突变。诱变效率高,但它可能 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紫外线是常用的诱变剂。 2)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5-BU)、脱氨剂(羟胺、 亚硝酸)、 嵌入剂(吖啶类)等。 特点: 碱基类似物:取代相应碱基进入DNA链,具有 很高的特异性,但回复突变率高,很少使用。 脱氨剂:碱基脱氨或脱氮,引起碱基对转换, 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应用的范围较广, 嵌入剂:引起移码突变。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 完全中断。
(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 分批限量加入诱导物法,解除菌株对诱导物的依赖 交替培养法 (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抗生素抗性突变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条件抗性突变 敏感突变
2.2.3 诱变育种工作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A 选择好出发菌株 选好出发菌株对诱变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些微生物比较稳定,其遗传物质耐诱变剂的作用 强。如果用这种菌株于生产是很有益的,而用作出 发菌株则不适宜。 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必须对它的产量、形态、生 理等方面有相当了解。挑选出发菌株的标准是产量 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广,再确定诱 变剂的使用及筛选条件。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 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 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 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 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三、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 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 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筛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目 的菌。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 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 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 适pH值、提取工艺等。
(五)菌种鉴定
经典分类鉴定方法: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 征、血清学试验等。 现代分类鉴定方法:遗传特性、细胞化学组 分、计算机数值分析。

(五)毒性试验

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毒的,将 其作为生产菌种应当十分当心,尤其与食品工业有 关的菌种,更应慎重。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 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 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 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 菌种选育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菌种选育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第一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一、菌种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 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二、分离思路


2、制备菌悬液 待处理的菌悬液应考虑微生物的生理状态、悬液的 均一性和环境条件; 尽可能选择孢子或单倍体细胞作为诱变对象,避免 表型延迟。 表型延迟就是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纯的菌落。 3、诱变处理 根据诱变剂用量对菌体致死率的曲线选择合适的处 理剂量。 一般突变率随诱变剂量的增大而增高,但达到一定 剂量后,突变率会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