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IPM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IPM茶叶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立地条件、茶园管理、病虫草防治、采收、加工、贮运及销售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我县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生产管理水平的茶叶种植区。

2 立地条件
2.1 基地选择选择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工厂,生态环境好,大气与地面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土壤质地良好,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茶园作为IPM茶叶生产加工的基地。

2.2 周边环境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附近及河流的上游(或上风口)没有污染源。

且在基地周围限量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品,防止可能来自系统外的污染。

IPM茶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

3 茶树品种选择适应我县气候和土壤特点,具有较强抗逆性,适宜制作霍山黄芽的霍山早、乌牛早、舒茶早等品种。

严禁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

4 低产茶园改造
4.1 树冠改造通过深修、重修、台刈等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培养进行更新。

修剪时间以5月中下旬左右为宜,同时进行茶园深耕施肥,促进根系的更新与新梢生长,提高茶树改造效果。

4.2 园地改造采用补植缺株、整修梯坎、挑培客土、深耕、铺草、施肥改土。

因地制宜地修建排蓄水沟、修建园道和植树造林,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

4.3 换种改植对树势衰老、品种混杂的低产茶园,分年次挖除老树,重新栽种无性系良种。

5 茶园管理
5.1 土壤管理
5.1.1 幼龄茶园和改造茶园的茶树行间,种植豆科(夏季和冬季)绿肥作物,在开花始盛期结合茶园深耕翻埋入土,培肥土壤。

5.1.2 茶树行间铺草覆盖保蓄茶园水分,稳定土温,减少杂草生长,增强土壤生物活性。

覆盖材料以山野杂草、修剪枝叶、作物秸杆(无农药污染和病虫害)等有机物料为主,厚8
厘米左右,每亩次800公斤左右,1—2年一次,并翻入土,提高土壤肥力。

5.1.3 土壤疏松肥沃,树冠覆盖度高,宜减耕或免耕,保护蚯蚓等生物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5.1.4 禁止使用化学土壤改良剂、有害垃圾等。

5.2 茶园施肥
5.2.1 增施有机肥用于茶园基肥、追肥的人畜粪便、饼肥、生物残体等,应经堆制腐熟、高温发酵或无害化处理后施用。

商品化的有机肥、生物肥要通过相关部门同意后才能使用。

5.2.2 自然形态肥料允许施用一定量的草木灰、无水钾镁矾、农用石灰、矿产硫酸钾、天然磷酸盐及鱼粉、饼肥等,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
5.2.3 基肥和追肥茶园每年要施基肥和追肥,不断补充茶树所需的营养元素,保证生产可持续性。

5.2.3.1 基肥每亩施农家肥(畜粪、厩肥等)3000—4000公斤或用商品有机肥150—200公斤,每年10月下旬左右,在茶行间开沟深施、盖土。

5.2.3.2 追肥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在根际浇施,或用商品有机肥每亩100—150公斤,经堆腐后于春茶前在茶行间开沟施入、盖土。

5.3 病虫草害防治
5.3.1 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必须重视病虫害测报,并根据环境条件、天气的变化,制定综合措施。

采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以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防治技术,禁止使用人工化学合成的农药及增效剂。

5.3.2 农业防治措施
5.3.2.1 选育种植抗耐病虫的茶树品种。

5.3.2.2 加强茶园科学管理,及时采摘,适度修剪,及时除草、施肥、翻耕,增强树势,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

5.3.2.3 采用相应农艺措施直接杀灭病虫。

5.3.3 生物防治措施
5.3.3.1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步甲、蜘蛛等。

5.3.3.2 利用有益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阿维菌素等。

5.3.3.3 利用病毒治虫,如茶蚕颗粒体病毒。

5.3.3.4 利用植物提取物治虫,如苦参碱等。

5.3.4 物理防治
5.3.4.1 采用人工捕杀,人工摘卵或直接杀灭幼虫。

5.3.4.2 灯光诱杀,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5.3.4.3 性诱剂诱杀。

6 茶叶加工
6.1 鲜叶采摘与运输
6.1.1 鲜叶采摘要及时、合理,保证质量,防止混入一般茶园的鲜叶。

装盛鲜叶的器具应用清洁、通风的竹篮、竹筐。

6.1.2 鲜叶盛装、集运与贮存过程中,应轻放、轻压、薄摊、勤翻等,以减少机械损伤。

切忌重压、日晒、雨淋,严防鲜叶变质、受污染。

6.2 工厂环境与设备
6.2.1 1PM茶叶加工厂的环境和生产基地的生态条件要求一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没有污染源。

6.2.2 厂房车间墙壁应干净、卫生,防止有害生物及杂物污染。

6.2.3 机械设备不能有任何污染。

6.2.4 设置更衣、洗涤、通风、除尘及垃圾箱等设施。

从事IPM茶叶生产加工人员要定期体检。

6.3 加工技术与管理
6.3.1 制定各类茶产品的企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6.3.2 加工厂应尽量使用环保能源,如水电能、太阳能、沼气等。

尽量避免用木材为主要燃料。

6.3.3 生产质量保证。

生产者与管理人员要进行IPM茶基本知识培训,并每年体检合格,持健康证才能参与生产、加工和管理。

室内工作与生产加工场地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

7 产品包装、贮藏、销售
7.1 产品包装
7.1.1 经过检测,符合标准,并获管理部门颁证的,方可使用无农药无污染证明商标标志。

7.1.2 在使用标志时,必须按标准图案的式样、颜色和比例制作,不可变形或变色。

7.1.3 包装必须符合《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所有包装与标签材料不受污染。

7.1.4 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要有防潮、阻氧等保鲜功能,无异味,不得含有荧光染料等污染物,提倡采用低温、充氮和真空包装。

7.1.5 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包装材料,如木板、纸板、铝箔复合膜、马口铁听等。

7.1.6 各种包装材料均应坚固、干燥、清洁、无污染等。

7.2 贮藏7.2。

l 贮藏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

禁止产品与污染物质接触。

7.2.2 存放茶叶的仓库要清洁、干燥、防潮、避光和无异味。

周围环境清洁卫生,远离污染源。

7.2.3 建立严格的仓库管理制度。

不得将IPM与普通茶叶混放,详细记载进出仓库产品种类、数量、时间。

7.2.4 保持仓库清洁卫生,搞好防鼠、防虫、防霉工作,禁止吸烟和随地吐痰,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杀虫、杀鼠剂等污染物。

7.3 销售
7.3.1 1PM茶销售点的室内、外必须清洁卫生,盛装茶叶的容器要符合标准。

7.3.2 销售人员身体要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