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 章地铁站规划5.1 规划的内容及目的5.1.1规划的内容未来10年,长沙将构建“一城两片多点”。
“一城”指长沙中心城区,服务长沙市域和区域的主要地区,是长沙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规划期内应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为主要目的,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
“两片”指在长沙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下,以开发区为主要拓展形式,以县城和重点城镇为载体,形成宁乡城区(包括金州开发区)和浏阳工业新城两大城镇片区。
“多点”指重点建设的铜官、丁字、莲花等乡镇。
中心城区根据“一轴两带、一主八片”规划,长沙中心城区将采取廊道式空间增长模式,以构建“一轴两带、一主八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方向。
“一轴”为湘江服务功能轴——以湘江为主要轴线,沿湘江串联主城区与金霞组团、高星组团、岳麓组团、暮云组团、坪浦组团等主要城市组团,集聚长沙高端服务业。
“两带”分别指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
北部发展带是目前长沙空间拓展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承载长沙主中心和未来的雷锋湖副中心两大城市中心,同时连接高新区和经开区两个长沙市最主要的产业园区以及规划的临空产业基地,辐射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霞经济开发区,规划期内继续强化这一地带的产业集聚和设施供给。
未来长沙还将积极培育南部发展廊道的形成,规划期内主要向西拓展,建设坪浦组团,承载教育、科研等功能,同时逐步启动东部黄榔组团的建设,依托高铁站、空港资源,承载面向长株潭区域的商务办公、总部经济等产业。
“八片”是指在规划期内加快长沙主城区的功能提升和人口疏解,重点建设岳麓组团、星马组团、高星组团、空港组团、坪浦组团和金霞组团,优化提升南部暮云组团,逐步启动黄榔组团的建设。
图5-1 都市空间结构规划图2020 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66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60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29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29 平方公里。
滨江新城是规划中的河西CBD,地块呈南北狭长形,东临湘江风光带,西至银杉路,北达北二环线,南到潇湘嘴。
建成后将容纳就业人口约35 万,居住人口约22 万,同时还将吸引大量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的流动人口,成为以现代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圈为驱动器,以都市居住为依托的复合型新都会中心。
图5-2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洋湖垸规划图洋湖垸片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约16万人。
该片区规划了城市湿地公园、总部经济区、绿色宜居区三个核心功能区,片区以生态湿地公园为核心。
片区内规划了潇湘南大道、坪塘大道、洋湖大道、中央大道等道路,同时还规划了湘府路大桥、地铁3号线。
其中湘府路大桥于今年下半年动工,将与洋湖大道对接。
据了解,洋湖垸湿地公园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长沙城区首个也是最大一个生态湿地公园。
该园按照功能不同分为湿地休闲区、湿地生态环境展示区、湿地生态环境保育区、湿地生态环境科教区和河流湿地5个区域,整个湿地公园将分为3步进行开发。
它位于湖南长沙市洋湖大道以北,潇湘南大道东线以西、靳江河以南、以东,总占地面积5.2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洋湖湿地公园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分别是湿地休闲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教区。
过去,这里是连年水患之地,也是长沙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长沙农贸市场里一半的韭菜和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地块区域规划第 5 章市政府地铁站规划葱都来自于洋湖垸。
大河西先导区成立后,这一片被规划为洋湖片区项目分四期实施,第一期完成湿地休闲区廊道800亩水系连通和景观工程建设;第二期完成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雅河河流湿地、湿地科教区水系连通和景观工程建设;第三期完成湿地生态保育区水系连通和景观工程建设;第四期完成图5-3 洋湖湿地公园区域位置图湿地内建设单位及配套旅游设施建设。
在洋湖湿地公园的总体设计中,是集生态、文化、休闲、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分湿地科教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休闲区以及管理服务区等五大区。
成为医疗中心的潜力,这一区域也是河片区医疗设施最为集中的地方。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都市区轨道交通规划,将有地铁3号线穿过该区域,这位该区域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图5-4 区域轨道交通规划5.1.2规划的目的运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理,即坚持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的原则,开发空间功能与地下空间特征相适应的原则,上下空间功能相对应的原则,开发与计划之间相协调的原则,建立城市生命线系统,增强城市承载力的能力及考虑平战结合的原则对地下车站综合区进行分层、分区、和分期的开发。
规划区内的现状用地部分为城市建设用地,部分为村镇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部分主要位于靳江河以北、以西的区域内,主要为含浦科教园用地与原岳麓区部分用地。
规划区内的村镇用地主基本集中在靳江河以南、以东的洋湖垸内,这部分用地主要为耕地与村民宅基地,且地势较低。
控制规划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占97.14%,其中以湿地面积占33.66%;其他为水域面积,占2.86%。
规划区内将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综合用地进行系统的土地利用规划。
控制规划与现状用地结构相比,控制规划的土地规划结果比现状用地,建成区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增加,工业仓储用地已被迁出。
洋湖垸片区现状道路网络为“两纵两横”的主干道格局;道路断面除含浦大道外,其他均为两块板或一块板,且机非混行的“公路”。
由调查流量显示,洋湖垸片区北部(南二环与学士联络线、西二环、潇湘中路)路段流量比较大;现状南三环为绕城高速,且流量也比较少。
交通流量上:对外交通总流量为15500PCU/H(双向)。
交通流向上:片区与中心城市区方向的流量较大,约占20%;其次为大河西先导区核心区方向,约占15%。
过江流量上:猴子石大桥的高峰双向流量为7000PCU/H,黑石铺大桥的高峰双向流量为720PCU/H。
5.2 现场调查的结果5.2.1整体状况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
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东西长图5-6 长常城际铁路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
全市土地面积11819.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56平方公里。
长沙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
长沙-益阳-常德城铁总长170 公里,为客运专线,上下行双线,速度目标值250 公里/小时及以上,全部为电力牵引和自动控制。
线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处在长株潭城市群的长株潭-益阳-常德城镇产业聚合带内。
长益常城铁沿线共设14 个站点,长益常城际铁路沿线共设14 个站,平均每隔12 公里一个站。
最大间距为桃花江-崔家桥区间,间距22.39 公里;最小间距为雷锋大道站-尖山站区间,间距长2.39 公里。
长益常城际铁路预测客运量近期13.6 万人/日,远期22.6 万人/日;近期全日开行列车102 对,远期137 对;项目建成后,长沙至常德旅行时间为47.3 分钟。
列车计划采用动车组。
工程计划2011 年动工建设,工期约48 个月,工程投资估算217.2 亿元。
5.2.2地下需求量的预测从地面的交通状况分析,潇湘南路的交通流量偶尔出现超饱和的状态,交通堵塞并不十分严重;当潇湘南路出现拥堵时车流会向坪塘大道转移。
从地下交通状况分析,洋湖垸地块的地下开发十分不充。
据现场实际考察,这里目前只有在建中的地铁三号线和少数的地下停车场,车库偶尔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宽阔的十字路口没有人行地道和天桥可以通过。
考虑到这里正在规划中的大片居民区以及商业区、酒店休闲区,因此地铁三号线将修经此处,可以很好地将洋湖垸与市区连接,更方便市民来此处休闲娱乐,同时也可以满足当地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5.3 地铁车站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5.3.1设计依据(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2010 年修订版总规中2020 年都市区城市人口660 万,城镇建设用地660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20 万,城市建设用地629 平方公里。
规划至2020 年全市总人口为1000 万,城镇人口780 万。
规划长沙中心城区形成一个特大城市。
空间结构上,总体规划构筑“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轴”为湘江服务功能轴,“两带”为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多中心”为由城市主中心、副中心和组团中心构成的多中心体系。
“一主”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地块区域规划第 5 章市政府地铁站规划区,六组团为坪浦组团、高星组团、金霞组团、暮云组团、黄黎组团和空港组团。
2020 年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 条,总长235 公里。
长沙远期规划轨道交通线路 6 条包括 1 号线全线、2 号线全线、3 号线(张公塘至坪塘镇)、4 号线(望城至长沙南站)、5 号线、6 号线。
远景规划轨道线路共12条(含两条支线),并在市中心区成网,向外成放射状,使各个组团均有轨道交通可达,轨道交通网总长425 公里。
(2)《长沙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长沙市近期提出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局面,实现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
专家认为,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从支持城市整体规划目标,缓解交通压力,实施“两型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考虑,长沙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必要的、迫切的。
长沙的社会经济、交通需求等基本条件,符合申报要求。
(3)《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4)《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J16-97)(6)《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5.3.2设计原则地铁主要是由线路、列车、车站等组成的交通体系。
此外还有供电、通信、信号、通风、照明、排水等系统。
地铁线路由路基与轨道构成。
轨道与铁路轨道基本相同。
它一般采用较重型的钢轨,多为混凝土道床或碎石道床。
轨距一般为1435mm 标准轨距。
线路按所处位置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线路3 种。
地下线路为基本类型;地面线路一般建在居民较少的城郊;高架线路铺设在钢或钢筋混凝土高架桥上,避免与地面交通平交,并减少用地。
地铁列车均采用由电力动车组成的动车组。
地铁车站作为地铁线路中的一个点。
起到一种的相互转换及快捷运送客流的作用,是列车到发和乘客集散的场所。
地铁车站一般在市区内会以lkm左右设置一个车站,同时会结合地面客流、周边规划条件设置。
地铁车站一般建在客流量较大的集散地。
(1)车站功能的合适性由于地铁担负了大量人流的运送,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其使用功能的需要。
在车站站位的选择应当与周边规划结合,并且应当考虑地铁与地面交通设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