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贝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贝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科学贝类学涉及贝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贝类的分类等内容,相应的贝类学实验课程也包括了贝类的解剖与分类部分。

贝类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教学占了全部的课程,机械的模仿和对照图片进行解剖占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辨识和认知能力差,创新思维不足。

如在实验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贝壳的外部形态和构造,但在自然界中却无法辨别课程上已认识的贝类。

另外,对贝类的生活状态认识不足。

许多同学来自于内陆地区,平时很少能够接触到生活状态的贝类,对贝类的生活状态和方式认识不足,靠想象去理解教授的知识,效果不理想,通过贝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创新性实验,实验中加入了贝类的生态观察和贝类标本制作等实验,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下面具体谈谈本次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经验和教训。

1 存在的问题
贝类学实验课是贝类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贝类学系列课程是进一步学习水产养殖学,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必备的知识环节。

目前经过了实践之后发现,虽然在贝类教学方面存在大量的经验,但随着实践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贝类学实验课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发展的脚步,进行教学的改革。

目前,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示范性的解剖过于明显。

目前国内的贝类学实验课作为一项特色课程,没有将实验课程的特色发挥出来,照图解剖,照图画图,学生没有将实验与实践结合。

其次,采用图片教学,学生的直观性不强。

对贝类大多采用看图教学对贝类生态和习性方面知识匮乏。

第三,贝类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的变化,贝类学实验应与时俱进,将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的能力。

2 教改措施
2.1 对贝类的解剖实验的改革措施
2.1.1 “启发式”代替“示范型”
在之前的贝类解剖实验中,多为示范性的实验,例如在做腹足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实验时,一般为选定一种腹足类,如脉红螺,老师进行讲解和解剖
示范后,学生进行“模仿”的解剖,这种“演示”性的实验方法,每次上课,使学生处于“看”和“听”的位置,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禁锢。

对于贝类的解剖实验,采用师生动手,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改革。

例如讲解完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立即解剖,启发式教学,使同学们自主进行解剖,而非“示范型”解剖,增加学生的乐趣,激发学习贝类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腹足类雌雄的辨别;贝类是否有眼睛等的时候应该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而非照图讲解。

2.1.2 扩大标本的认知,加大教具的使用
以前的贝类学课程,在课堂中仅仅依靠图片,让学生辨识贝类,当时有印象,之后效果很差,学生对图片的辨识能力很差。

在贝类学实验课程中,应该给学生真实的贝壳,学生可直观进行对比和观察,增加了印象,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2 对实验报告的严格要求
对实验动物的画图能力不断减退。

目前随着网络和照相机等技术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报告照片,或采用下载、描摹等方式,完成不认真,贝类的细节部分没有认真解剖和完成。

例如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很多人不标注实验对象的分类地位,例如脉红螺有假脐,但很多学生画成脐孔。

对待实验报告不认真或完成即可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严格对实验报告的要求,严格对实验报告的把握,统一实验报告的格式,
2.3 科研协助教改的完成
贝类学实验课程也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随时更新,尤其近几年来先进仪器的使用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等为贝类学实验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手段。

在课程中,贝类学实验课设置创新课程部分,通过相应实验的设置,观察贝类的心跳反应,贝类的壳质构造等,学生能够一直掌握贝类学的先进的技术,了解贝类学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2.4 教师素质
贝类学知识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作为授课教师应该时常更新贝类学方面的知识,阅读书籍及参加国际会议等,我校的贝类学实验教师不但定期进行培训,了解先进仪器的使用,且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水产会议并在大会上做贝类学实验课程改革的相关报告,与国际水产专业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提高贝类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5 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大连海洋大学中校园网的建设基本已经完成,初见规模,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宿舍、教学楼和各单位科室等。

目前在课程之外学生在网上下载和了解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学习方式。

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内容为范围,教师不再以单纯的口头教学为内容,以交互式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

通过贝类学实验网络课程的设置,实验中加入了贝类的生理以及生态观察和贝类标本制作等实验,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通讯作者:常亚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