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卫灵公》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
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治以教化为本。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脱脱《宋史·萧服传》治理国家名言治国无法则必乱。
——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治大国,若烹小鲜。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鲜: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
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通行的解释是: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商·伊尹见商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一次,伊尹借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
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想进攻夏桀。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脱脱《宋史·宋祁传》关于治理国家的名言元·脱脱等《宋史·宋祁传》。
三冗:指天下有定官而无限员,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僧道日益众多而无定数。
为国:治理好国家。
这两句大意是:不把三种多余的人员去掉,就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这是宋祁给宋仁宗赵祯上疏中的两句话。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及藩镇兵权,从中央到地方,官职虽是一定的,但官员没有限制,吏治混乱;除京师正规军禁军外,各州还招募大量厢军,国家供养了一支庞大而不能作战的军队;不从事生产的和尚、道士也日益增多,不加节制。
“三冗”的存在,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政开支,形成了宋代积弱积贫的严重局面。
针对这些政治弊端,宋祁提出了罢还僧道,驱散厢军、裁减冗官的主张,以期改变宋朝的孱弱局面。
这些卓有见地的政治主张,也可供后世人作为借鉴。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载魏征语。
备豫:事先防备。
不虞:意外。
为:治。
这两句大意是: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
一个国家要想常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着意外事变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
这两句可用于治国,也可单用前句泛指一般事务。
拙制伤锦,迂政损国。
——北宋文学家宋祁《杂说》宋·宋祁《杂说》。
迂:迂腐,不切实际。
这两句大意是:拙劣的制作会掼毁美丽的绸锦,迂腐的政事会损害整个国家。
像一个拙劣的裁缝会损毁整批绸锦一样,为政迂腐,不切实际的人治理国家,会使好端端的国家遭到损害。
这两句可借以论述国家官员为政的好坏,行政能力的高低,对国家有重要的利害关系。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九十六回。
幸:尊祟。
本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遵守国家法令,以遵纪守法为第一要素。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只有作到这些,才能真正实行法治。
一个真正的治国者,必须把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决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那种朕即国家,朕的话就是法律,既可以一言兴法,也可以一言废法的专制主义,必将把国家搞乱。
本句具有重要的警戒意义。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苑·政理》治理国家名言汉·刘向《说苑·政理》。
道:这里指方法。
而已,罢了。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护人民罢了。
这是周武王向姜太公问治国方法时,姜太公作的言简意赅的回答。
治国,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
但治国者若能抓住根本,难事也就变得窖易了。
这个根本就是“爱民”二字,因为治国,实际上就是治人。
姜太公从正反两个方面—一列举了爱民的具体方法,最后归结说:“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耐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能够做到这一步,国家必然就会治理好。
“爱民如子”的成语即来源于此。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宋代教育家程颢治国之道,务在举贤。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邦有术,持之以理。
——《尚书》《尚书》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关于治理国家的名言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
经:常规,原则。
这两句大意是:处理国家政务有一条常行不变的原则,那就是法令能切切实实执行为最好。
~是为政的经验之谈,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自行其事,法令失去了权威性和震慑力,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而难于治理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淮南子·汜论训》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常:常规,国定的规律、法则。
本:根本。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则,就是以对人民百姓有利为根本,国家有诸多政夸措施,也有诸多规章制度,所有这些都应以利民为出发点。
可用于论述治国施政如何抓住根本。
理生于危心,乱生于肆志。
——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刘昫《旧唐书·李绎传》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李绎传》。
危:危惧,这里是瑾慎的意思。
肆:放肆,这里是恣意妄为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国家治理得好,是由于当权者小心谨慎,励精图治的结果;国家发生祸乱,是由于执政者恣意妄为,奢侈荒淫所致。
唐宪宗曾同宰相李绛:为什么开元时期天下治理得很好,出现“开元之治”,刘天宝末年则发生了“安之乱”,同是玄宗一朝,前后却截然相反呢?李缂用~两句话说明,国家的,安危理乱,与国君的所作所为有密切关系。
唐玄宗前期后期判若两人,所以就由开元时的天下大治发展到天宝时的天下太乱了。
~言简恩赅,富于理性,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发人深省。
无常乱之国,无不理之民。
——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魏征上疏。
不理:不能治理。
这两句大意是:没有永久动乱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治理的人民。
这两句用于说明治国者如果没有治理好国家,应该在自身寻找主观原因,而不应在百姓身上寻找客观解脱。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尚书》《尚书·周官》治理国家名言《尚书·周官》。
制:控制。
冶:秩序。
邦:国家。
这两句大意是:控制社会秩序于没有发生动乱之时,保护国家安全于没有发生危机之时。
国家要求得长久的稳定和安宁,必须防患于未然。
在安宁之时就采取措施维护安宁,以防止发生动乱;在稳定之时就采取措施维护稳定,以防止发生危机。
如若等到动乱发生,危机来临,再采取措施,动乱和危机就不易平息,而且会劳民伤财,给人民造成痛苦,使国家元气大伤。
这两句用于表示治国保国要防乱于未乱,防危于未危。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商鞅《商君书·更法》>战国·商鞅《商君书·更法》。
道:方法。
便国,为国家谋利益。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不要只用一种方法,只要为国家谋利益,就不必效法古人。
社会在发展,情况在变化。
“前世不同教”,“帝王不相复”,当政者需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与策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地崇拜古人,商鞅这种不墨守陈规,不生搬硬套的大胆进取精神,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子《墨子·天志下》去冗官,用良吏,以抚疲民。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论御贼四事札子》关于治理国家的名言宋·欧阳修《论御贼四事札子》。
这几句大意是:去掉闲散无用的官员,任用贤良能干的官员,以安抚困苦的百姓。
闲散无用的官员,与政事无补,徒然增加百姓的负担。
罢掉他们。
任用贤能的吏员,减轻百姓的负担,帮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安抚困苦中的百姓。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鲍宣传》汉·班固《汉书·鲍宣传》。
心:思想,愿望,情感。
本句大意是:治理走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
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
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
此句可用来说明要时时想着人民,为人民着想。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战国思想家列子《列子·说符》战国·列子《列子·说符》。
本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识别贤能,而不在于自己贤能。
这句话道出了识贤择佐的重要性。
治理国家,光凭孤家寡人是不行的。
个人贤能,只是使一个人的才智起作用;善于识贤择佐,使众多的贤人能者都发挥自己的才能,那国家治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这句可用于说明知贤择佐的重要性。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
——明末清初思想家,政论家唐甄能者进而由之,不能者退而休之。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梓人传》治理国家名言唐·柳宗元《梓人传》。
能者:有能力的人。
由之:任其发挥才能,即放心使用。
退:辞退。
这两句大意是:对有能力的人提拔他,放心使用他;对没有能力的人辞退他,停止他的职务。
柳宗元的《梓人传》是以木匠度材而用为喻,说明治国为政的遭理,是篇寓言体传记文。
~两句可借以说明国家须由有能力的人来治理,要不断地进贤退庸,吐故纳新,才能使领导始终保持生气和创造力。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居:处于,在。
马上:马背之上。
此句指班武力取得无下。
宁:难道。
这两句大意是:骑在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陆贾常在汉高祖刘邦面前称道《诗经》、《尚书》一类典籍的教化作用,刘邦不喜儒术,不以为然地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道:“~?”这是一个反问句。
它的意思是,靠武力取得的天下,不能用武力来治理。
这一名句内含发人深省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治国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必须遵守、掌握其中的规律,进取而顺守,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