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5吴承恩和冯梦龙编辑张书林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04—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
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
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
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小说,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
受此刺激,他发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
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
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
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
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
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
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小说上来;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发生浓烈的兴趣。
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小说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于一炉的长篇小说,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小说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
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补为岁贡生。
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
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
“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
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
”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
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
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
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
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0),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
“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
”吴承恩归田后,回首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
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
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风趣,流畅通俗。
尤其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括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可能经历的艰难困苦,颂扬真善美,启迪人们的智慧与想象力,寓庄于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吴承恩晚年益以诗文自娱,还编订《花草新编》等。
约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身后“家无炊火”。
但他的《西游记》却得到刊刻流行,妇孺皆知,盛行不衰,成为我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名著,后来还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
吴承恩尚著有志怪小说《禹鼎记》,惜佚。
他的诗文后人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佚名佚名,是指《金瓶梅》的作者而言。
《金瓶梅》是一部长篇小说,一百回。
约在明神宗时问世。
作者自署兰陵笑笑生。
兰陵为山东峄县旧称,今属枣庄市境内,作者很可能是这一带地方的人。
真实姓名已无法确考。
这书不同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量取材史书,也不同于《水浒传》、《西游记》有长期民间流传的故事作素材,而是博采世情的个人独创。
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为主角,描写其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的故事,反映了豪绅西门庆一家由发迹到败亡的盛衰过程,写出当时的权贵、官府、劣绅、地痞、奸商互相勾结,谋财害命,霸占别人妻女,包揽各种诉讼的恶劣行径。
他们抛弃了虚伪的理学,撕破了封建礼教的面纱,赤裸裸地过着糜烂的生活,干着狠毒的罪恶勾当。
在对当时腐朽得发霉的地主阶级进行尽情的揭露上,这部小说是很成功的。
其中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都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但是,作者对于他所揭露的丑恶并没有明确的批判,并且大量地写入了女尼的宣讲、娼妓的唱词和色情的细节,这大大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成就。
《金瓶梅》对后来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很深的。
如《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地受到了影响。
冯梦龙冯梦龙(1574—约1646),字犹龙、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词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
长洲(今吴县)人,寄籍吴县。
出身书香门第。
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有才情,与兄梦桂、弟梦熊有“吴下三冯”之称。
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冯梦龙年轻时也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
但他为学不拘,思想活跃,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而已。
然而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转而走向社会。
冯梦龙学魏晋士人之风度,骀荡不检,逍遥于艳冶场,游戏于烟花巷。
他与青楼名妓侯慧卿热恋,两人情浓意切,相约白首偕老,恩爱终生。
后来侯慧卿背约,嫁与他人;冯梦龙情场失意,十分沮丧。
但是混迹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的生活,使冯梦龙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民间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气,冲淡了他脑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学。
闾巷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小调、故事传说,幽默而活泼,新鲜而现实,启迪着冯梦龙的勃发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受民间欢迎的白话小说与通俗文学的创作。
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在继续从事科试的同时,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陆续编有《挂枝儿》、《山歌》、《情史》、《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其中在天启年间编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计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
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语言流畅易懂,将世情风俗、民家悲欢,一一活龙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不少篇章发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如《碾玉观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专制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而“三言”问世后,就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十二楼》等,联翩迭出,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发展的高潮。
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
他还认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民歌,情感挚朴无饰,吐露男女真情,可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来揭开伪道学者的虚伪,有重要的价值。
尽管他投身通俗文学的创作遭到一些顽固儒士的攻讦,但冯梦龙却以无畏的气概,执著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以回敬迂儒的嘲笑。
冯梦龙还参加标榜风雅的文社,恣情诗酒,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江南文士砥砺文辞,争妍竞畅。
崇祯年间,他还加入“复社”,品评时政,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被文友称作“同社长兄”。
崇祯三年(1630),年已五十七岁的冯梦龙居然考中贡生,后来任丹阳(今属江苏)训导。
崇祯七年(1634),他又迁福建寿宁知县。
冯梦龙上任后首尚文学,待士有礼,改革弊政,以解民困。
他还撰写一部《寿宁待志》,为后人留下有关明代寿宁县历史的文献。
虽然冯梦龙关心民间疾苦,但他试图改革却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既“掣肘于地方,而幅窘于资格”。
五年后,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他离任回到了江南,继续从事通俗文学的写作。
数年的宦海风涛,使冯梦龙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寓于诗文,深刻而老成,更加讲求通俗与现实。
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于话本、小说、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传奇、散曲、诗歌、散文、曲谱皆有成就,著述宏富,创作、改编、辑有《智囊》、《笑府》、《燕居笔记》;《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双雄记》、《万事足》、《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墨憨词谱》、《郁陶集》;《王阳明出身靖难录》;《春秋衡库》、《麟经指月》、《四书指月》、《春秋别本大全》、《春秋定旨参新》;《折梅笺》、《牌经》、《马吊脚例》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体裁丰富,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勤奋精神。
明清之际,冯梦龙愤于明亡,怀着沉痛的心情收集明亡时事,撰成《甲申纪事》,希图南京弘光政权能够汲取教训,振作精神,成为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