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办法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办法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制订本办法的文件依据:① 新闻出版署新出图字〔1997〕79号文件《图书质量管理规定》;② 新闻出版署文件《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③ 新闻出版署文件《关于建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讨论稿);④ 国家教委文件《关于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⑤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文件《关于实行图书编校质量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挂钩的决定》;⑥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文件《江苏省新闻出版局选题管理暂行规定》;⑦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文件《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审读暂行规定》;⑧ 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文件《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出版信息管理暂行规定》。

一、指导思想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基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向,努力加强本社图书质量的管理。

二、基本制度(一) 选题三级论证制度选题,是出版社出版工作的基础,是坚持正确办社宗旨的关键,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障。

出版社在坚持国家出版方针和上级有关出版法规、纪律(主要是选题报批制度、专项选题报批制度及“全国发排新书半月报”制度)等规章前提下,尽量做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化选题、精选品种,逐步提高选题质量。

在选题论证工作中,严格规范选题审批程序,认真实行编辑个人、编辑室和出版社三级论证制度,并逐步完善选题的科学管理和出版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出版社提倡并鼓励编辑在深入调研、分析图书市场供求情况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和策划既符合“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又经济效益好的选题(“双效”选题)。

出版社严格遵守出版纪律,不“卖书号”,坚决不把内容不健康的和有政治问题的选题列入出版计划。

〔选题管理规定〕①每年12月初出版社制定并申报下一年度的选题和出版计划;每年3月、6月、9月各检查一次年度出版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微调并补报少量选题。

② 选题论证的基础是编辑个人提供的选题申报报告,为了保证全社选题的成功率,责任编辑必须在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及特色、市场调查及印数估计、稿酬及资助、成本预算及盈亏等方面做出尽可能准确的报告和说明;需要专题报批的选题,责编必须明确提出并加以说明(一级论证)。

③ 室主任召集全室编辑进行选题论证,对编辑申报选题进行讨论、审查和把关,由室主任认真填写编辑室意见并写出编辑室年度出版选题报告,上报总编室(二级论证)。

④ 由出版社召开各编辑室室主任及有关科室人员参加的扩大社务委员会会议,讨论、把关并确定年度选题,讨论中,室主任负责对本室申报的选题做详细说明,包括选题的科学性、社会价值、经济效益诸方面;由总编室主任发言提出意见并做好讨论记录;逐个选题讨论完以后,总编室主任对各室申报选题应做出综合分析;发行科科长对全社选题提出经济效益预测;出版科科长对重点图书的印制成本提出预算;所有与会人员均可对某一具体选题提出质疑和讨论意见;最后由主管总编提出意见、由社委会做出决定。

由总编室负责汇总上报煤炭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及国家教委条装司(三级论证)。

⑤ 选题经出版社正式上报并经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加工和印制等实质性操作。

(二) 书稿三审制度书稿三审制度是保证图书内容质量的基本制度,三审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层层把关、严格操作。

(1) 初审:应当尽量由专业对口并具有编辑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其职责要求是:审读全部书稿,主要负责从内容上对书稿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提出采用与否的具体意见;对于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写出具体的审读报告,并附上详细的编辑加工记录和修改意见。

(2) 复审:应当由编辑室主任或编辑室主任指定的具有副编审以上任职资格的人担任,其职责要求是:在通读书稿的基础上,对书稿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写出复审报告。

室主任对于专业不对口、复审有难度的书稿,可提出聘请社外专家进行复审,以对书稿的科学性内容进一步把关。

(3) 终审:应当由具有高级编辑职称的社长或总编(含副职)担任,其职责要求是:根据初、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书稿(含封面和插图)的思想政治倾向、社会效益、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准确评价。

如果稿件涉及敏感问题、需专项报批的,终审者应审查全部书稿并对书稿能否出版做出决定。

经过三审的书稿,应坚决杜绝图书内容出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及泄密等方面的问题发生。

〔书稿三审制管理规定〕① 书稿三审制的基础和关键是责任编辑的初审和对书稿的编辑加工,责任编辑对书稿及图书成品编校质量负主要责任。

复审及终审者只对责编加工书稿的质量做出评价和对书稿的政治倾向、科学性提出要求和把关,不对编校质量(差错率)负直接责任。

② 责编对书稿必须认真加工,并写出通读报告和加工记录。

加工后的书稿,在图书结构、内容、术语、体例、版式、文字、符号、国标使用等方面必须符合要求,其差错率必须保证在万分之一之内,经过必要的作者认同和退改后,将齐清定(包括插图以及目录、序言、后记、参考文献等辅文)书稿交室主任安排复审。

经查,如果书稿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复审人退责编重新加工,然后责编再找原复审人重新复审。

送交复审的书稿,不应当留有科学性方面的问题。

责编不应借故发稿急而违反三审的程序。

③ 复审应阅读全部书稿、细审一半以上书稿,并对责编书稿加工质量做出评价。

复审报告用词用语应当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要明确提出责编(或作者)需进一步加工和处理的具体问题,责编必须认真做出处理。

④ 终审属于把关性审查,着眼点在于把好图书的政治质量和总体质量,写出终审意见,对责编和复审人的初审和复审做出评价。

对编辑加工质量差的书稿,退责编重新加工和复审、终审。

终审人应当对加工和复审后的书稿抽查1/4左右进行精读,以对编辑质量做出准确评价和计算差错率,如果发现差错率在合格品以下,终审人应当提出责编对书稿再加工。

⑤ 封面是图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责编必须对封面设计提出要求和设想,对其全部内容进行审查(书名,书号,有关责任人,出版时间,定价等)并将意见反映给美编,确认无误后签字。

(三) 责任编辑制度责任编辑对所编辑加工的书稿负全面质量把关责任。

每一种图书的责任编辑,应当由出版社尽量按专业对口和前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能否胜任为原则指定(或认定),一般情况下可由组稿者、初审者担任。

其职责是:负责书稿的初审和编辑加工,负责清样的通校和确定印装顺序等工作,负责对编辑、设计、校对、印刷、发行等出版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

为加强责任管理,责任编辑必须是社内的称职编辑人员,必须署真名,不能用化名。

责任编辑必须严格掌握收稿标准,有权拒收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书稿。

责任编辑必须明确编辑加工中处理稿件的职责要求,按照齐、清、定的要求发稿;必须对终校后的清样进行认真通读;必须对封面设计和制版稿进行检查并签字;必须对成品样书进行检查。

责任编辑要把好成书前的质量关,尽最大努力把差错消灭在图书生产过程之中,以杜绝质量不合格的图书进入市场。

(四) 责任校对制度责任校对制度是保证图书校对质量和图书成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加强对校对工作流程及质量的管理、完善计错标准、明确各校次及责任校对的责任,是保证校对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校对工作的岗位职责及其质量要求》见有关规定和说明)。

出版社本版图书都要指定一名社内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对人员(或责编本人以外的编辑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

为确保图书质量,一般图书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且不允许一~三连校,重点书、工具书等应不低于四个校次。

一般情况,每种图书必须有责任编辑通校签字的清样并与校对人员校样合红后才能付印。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出版社提倡编、校人员密切合作、切磋业务。

校对人员在忠于原稿的前提下,对书稿有关问题,特别是思想导向、政治观点、文字差错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

〔校对工作的管理规定〕①校对工作应统一由总编室与出版科协调安排。

委托由编辑室承担校对的书稿,应实施互校。

②书稿实行三校制,由责任校对负责,其中一、二校必须对照原稿。

校对时要对版面安排进行检查和调整。

作者和责任编辑也应各校阅一次,责任编辑还应负责全部版式的核定。

责任校对的每个校次及责编的校对均需有详细记录并保留校样。

成书上责任校对应署真实姓名。

③校对工作应及时进行,每10万字三校次时间不应超过半个月,以缩短出书周期。

④校对差错率(不含原稿错误)规定:毛校<3/1000;初校<3/10000;二校<1/10000;三校<0.3/10000。

对所送毛校样差错率>3/1000的,应退回重新毛校。

达不到上述要求,视为校对质量不合格。

⑤交磁盘(和清样)的稿件,应由编辑室主任安排责编以外的另一编辑人员做责任校对并通读三校样,其差错率应<1/10000。

(五) 终校样抽查审读制度出版社对于新出版的精品书和畅销书等重点图书进行抽查和审读终校样,以确保该类成品图书质量在合格品以上。

抽查到的图书终校样,应当作为成书审读,一般审读10万~20万字以上,并按国家正式规定的标准计算差错率。

抽查书种由总编辑或分管总编认定(包括国家规划重点图书,发行量在2万册以上的畅销书和其他重点图书)。

审读人可由社内人员担任,也可请社外有关专家担任,审查内容包括图书的方方面面(内容,编校,版式,符号,等等)。

对于抽查的图书终校样要计算差错率,并按有关奖惩办法兑现奖惩;抽查结果作为社内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书目上报省图书处。

(六) 出书前样书检查制度图书承印厂在每种书封面和内文印刷完毕、未成批装订前,必须先试装订10本样书送出版社查验。

由出版科、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及主管图书质量社领导,从总体上对装订样书质量进行审核,如发现问题立即通知承印厂封存印成品并进行处理,如无问题应正式具文通知承印厂开始装订。

在条件具备时,应尽快实行按书责任印刷员制度,其责任要求是:按照国家和出版社的有关标准和要求做好图书印装质量的监督和管理,负责图书印装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并做好软片、纸型的回收保管及整修工作。

〔书稿印制管理规定〕① 书稿的排版处理必须按出版社统一规定的程序进行。

责编在书稿编辑加工、复审、终审、修改定稿后,将书稿连同流程单、发排单、封面设计单等一并交总编室。

② 总编室对经终审定稿的书稿进行登记、检查后交出版科统一安排排印。

出版科收稿时,要登记签收并检查书稿是否符合发排要求,明确责任印制。

未经出版科安排而自行用计算机录入再编辑加工、复审、终审的书稿,出版社不支付其排版费用。

③ 承印厂必须是经省出版局核准的定点印刷厂或颁发有书刊准印证、印制质量较好的印刷厂。

发排时,由出版科开具新闻出版署统一制作的委托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