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织面料的制作技术

针织面料的制作技术

图片简介:本技术新型介绍了一种针织面料,所述的针织面料为由尼龙和涤纶及氨纶形成的经编物;所述的针织面料采用经编组织进行编织,该面料至少由两把梳栉编织形成;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孔隙面积为2000~12000μm2,且在该面料横向和纵向上,相邻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均为100~500μm;该针织面料至少具有不同色调或者不同明亮度的两部分。

本技术新型中使用氨纶纤维进行编织,面料结构稳定,不易脱散,除了赋予了面料优良的弹性还使得布面效果更佳致密,手感更佳细腻;通过控制布面的孔隙面积和线圈的形态,使面料具有丝一般的柔顺性与滑爽感以及糯感,宛如肌肤般细腻的手感。

技术要求1.一种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织面料为由尼龙和涤纶及氨纶形成的经编物;所述的针织面料采用经编组织进行编织,该面料至少由两把梳栉编织形成;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孔隙面积为2000~12000μm2,且在该面料横向和纵向上,相邻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均为100~500μm;该针织面料至少具有不同色调或者不同明亮度的两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织面料中的尼龙和涤纶均为长丝,且二者通过交络方式形成尼龙涤纶复合长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纤度为33~111dtex、单丝纤度为0.5~2.0dtex。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尼龙涤纶复合长丝是全牵伸丝FDY,或者是假捻加工丝DTY。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织面料中的氨纶是裸氨,或者是氨纶包芯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克重为100~200g/㎡。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织面料的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为250~35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弯曲刚度为0.0005~0.0023N·cm2/cm,表面粗糙度为1.000~3.000μ,压缩比功为0.050~0.150N·cm/cm2。

技术说明书一种针织面料技术领域本技术新型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柔顺、滑爽细腻手感和不同颜色细条纹时尚外观的服装面料。

背景技术现如今虽然服装行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人们对服装多功能化的追求却从未停止过。

比如,贴身穿着的内衣,由最初追求遮羞到现在追求柔软、滑爽感(平滑感)、糯感等。

其中滑爽感是衡量面料表面粗糙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相邻线圈之间的间距越小,线圈排列越紧密,面料表面粗糙度也就越小,滑爽性越好。

糯感是衡量面料是否具有肌肤般触感的重要指标,以面料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弹性(压缩比功)作为判断基准,压缩弹性越好,糯感越强。

除了功能性外,人们对于服装的外观效果的追求也越来越注重,不再满足于以往面料单一的颜色,人们越来越注重服装外观的色彩化、时尚化,尤其是推崇功能化与时尚化兼具的服装面料。

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服用面料。

如中国专利CN202626493U中公开的一种细针距高档针织弹性面料,通过使用细针距的编织机器,并结合平针添纱组织获得具有致密效果以及平滑手感的面料,但是市面上细针距织机的保有量较少,且细针距织机的编织速度相对较慢,生产效率较低。

另外,采用细针距编织得到的线圈,虽然排列致密,但由于是平针添纱的组织结构,面纱和里纱近乎重叠,距离较近,导致面料厚度方向上的压缩弹性过小,难以获得糯感。

此外,纬编平针组织还存在容易脱散问题点。

又如,中国专利CN103668691A中公开的一种服装面料,面纱使用牛奶蛋白纤维和莫代尔纤维的混纺纱、地纱使用尼龙/氨纶的包覆纱,平针添纱组织编织而成,所得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保型性和弹性,但是,由于混纺纱是短纤纱,具有一定的捻度,纱线的光滑性较弱,从而使得面料的滑爽性能大大降低,而且作为地纱使用的包覆纱纤度较大,使得相邻线圈的距离增大,进一步降低了面料的滑爽性;另外,包覆纱的使用可能出现氨纶外露,染色效果不匀的问题。

由于同样是纬编平针组织,也存在容易脱散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柔顺、滑爽细腻手感和不同颜色细条纹时尚外观的针织面料,该针织面料量产性高且不易脱散。

本技术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针织面料,所述的针织面料为由尼龙和涤纶及氨纶形成的经编物;所述的针织面料采用经编组织进行编织,该面料至少由两把梳栉编织形成;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孔隙面积为2000~12000μm2,且在该面料横向和纵向上,相邻两个线圈之间的距离均为100~500μm;该针织面料至少具有不同色调或者不同明亮度的两部分。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针织面料中的尼龙和涤纶均为长丝,且二者通过交络方式形成尼龙涤纶复合长丝。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纤度为33~111dtex、单丝纤度为0.5~2.0dtex。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尼龙涤纶复合长丝可以是全牵伸丝FDY,也可以是假捻加工丝DTY。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针织面料中的尼龙含量为50~80%。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针织面料中的氨纶可以是裸氨,也可以是氨纶包芯纱。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氨纶的纤度为22~78dtex且面料中氨纶的含量不低于8%。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克重为100~200g/㎡。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针织面料的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为250~350μm。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的针织面料的弯曲刚度为0.0005~0.0023N·cm2/cm,表面粗糙度为1.000~3.000μ,压缩比功为0.050~0.150N·cm/cm2。

有益效果:本技术新型中使用氨纶纤维进行编织,除了赋予了面料优良的弹性还使得布面效果更佳致密,手感更佳细腻;此外,表纱采用尼龙和涤纶复合形成的长丝进行编织,并通过控制布面的孔隙面积和线圈的形态,使面料具有丝一般的柔顺性与滑爽感以及糯感,宛如肌肤般细腻的手感;本技术新型的针织面料在染色加工时仅对尼龙染色,涤纶不进行染色,则在布面上可以形成不同色调的两部分,并呈现不同颜色细条纹的外观效果,告别了单一色调,使面料具备时尚靓丽的外观效果;此外,由于本技术新型的针织面料采用经编组织进行编织,面料结构稳定,不易脱散。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新型针织面料的表面示意图;其中,x,y分别为面料横向相邻两线圈纵行的中心垂直线,W为相邻两针的线圈纵行之间的距离;m,n分别为面料纵向相邻两线圈横列的切线,H为相邻两线圈横列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新型的优点和特征,从而对本技术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本技术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为赋予面料良好的吸湿性、柔软性、一定的强度及外观效果,本技术新型考虑采用尼龙和涤纶复合长丝;而为了赋予面料良好的弹性并获得面料的致密感,本技术新型考虑采用弹性类纤维进行混编;由于PBT、PBT/PET、PTT/PET之类的弹性纤维的弹性远弱于氨纶,从而优选氨纶进行编织。

氨纶可以是裸氨也可以是氨纶包芯纱,由于氨纶包芯纱容易导致氨纶外露,引起染色不均等问题,因此,本技术新型优选裸氨弹性纤维进行编织。

本技术新型中,从面料的孔隙面积角度考虑,当孔隙面积过小,小2000μm2时,则面料过于致密,透气效果不佳;当孔隙面积过大,大于12000μm2时,则面料致密感不足,达不到细腻的手感。

本技术新型,经研究探索发现,设定面料的孔隙面积为2000~12000μm2时,能够兼顾透气效果和细腻手感。

本技术新型中,从线圈形态角度考虑,当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小于100μm时,虽然面料的表面粗糙度偏小,滑爽感良好,但是由于线圈排列过于紧密,面料的弯曲刚度偏大、面料的柔软性较差;而当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500μm时,虽然面料的柔软性得到了提高,但是线圈的排列过于稀松,面料的滑爽感较差。

因此,本技术新型为了兼顾面料的柔软性和滑爽感,考虑将相邻线圈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0~500μm,优选为250~350μm。

本技术新型中,采用经编组织进行编织,本技术新型的面料至少由两把梳栉编织形成。

以通常两把梳栉形成的经编面料为例,面料从外层到里层共分为4个层次,分别为第一把梳栉的线圈面、第二把梳栉的线圈面、第二把梳栉的延展线面和第一把梳栉的延展线面。

由此可见,该针织面料在厚度方向上间距较大,比起普通纬编面料更加厚实,面料的压缩比功更大,糯感也较强。

此外,由于经编组织的特征,线圈纵行之间通过延展线紧密连接,不容易脱散,保证了面料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的耐久性。

一般来说,所用纱线的纤度越细,面料的柔软性越强。

本技术新型中,当所用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纤度小于33dtex时,面料质地轻盈,且具有非常优良的柔软性,但同时由于纤度过细,同等条件下相邻线圈的间距变大,面料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滑爽感有下降的趋势;当所用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纤度大于111dtex时,线圈的排列比较紧密,滑爽感有增加的趋势,但同时柔软性有下降的趋势,克重有增加的趋势。

因此,本技术新型中所用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纤度优选为33~111dtex,更优选为56~78dtex。

另外,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单丝纤度越小,面料的柔软性越好,但是当单丝纤度小于0.5dtex时,编织时有可能出现因为单丝断丝而产生布面疵点的问题;当单丝纤度越大,大于2.0dtex时,编织通过性相对较好,但面料手感有下降的趋势,即布面变得粗糙不够细腻,综合面料的编织通过性和手感,因此本技术新型所用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单丝纤度优选为0.5~2.0dtex。

本技术新型中,所用尼龙涤纶复合长丝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全牵伸丝FDY也可以是假捻加工丝DTY,考虑到FDY的表面光滑且蓬松性低,可以降低面料的表面粗糙度,提高滑爽感,因此作为优选。

本技术新型中,从面料柔软、滑爽的触感、吸湿、亲肤的功能以及不同色调的外观效果考虑,当面料中尼龙含量低于50%时,则表面复合长丝中涤纶成分相对较多,面料的吸湿性和柔软滑爽感有下降趋势;而当面料中尼龙的含量高于80%时,则表面复合长丝中涤纶成分相对较少,虽然能够保证面料的柔软、滑爽的触感、吸湿、亲肤的功能,但是面料所呈现的不同色调的外观效果有下降趋势,即面料中不同颜色的细条纹效果不够明显,达不到时尚靓丽的外观效果。

本技术新型经研究探索发现,面料中尼龙的含量设定为50~80%时,能够兼顾面料的手感、功能性和外观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