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
(1)西: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
2.原因——中西冲突不断升级
(1)根本: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
①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为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派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时间:1839.6
③意义:
二、鸦片战争的概况
1.过程:1840(爆发)——1841(扩大)——1842(结束)
⑴阶段:第一阶段: 1840.6——1840.12 英军北上天津
珠江→厦门→定海→白河口→退回广东
第二阶段: 1841. 初——1842.8 东南沿海战事
占香港岛→定海→镇海→吴淞→下关江面
⑵结果: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
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割地:香港岛②赔款 2100 万银元
③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⑶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
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⑴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⑵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 , 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直接)
2.概况:
⑴ 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1858 年夺大沽,进逼天津。
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⑵ 1859 年英法再袭大沽—— 1860 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影响:
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⑵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
不仅损害吸食
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
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鸦片的大
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
本主义时期。
(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
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不同点(1)发动侵华的国
家不同: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
动,美俄伙同侵略。
(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前
者是为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
益。
(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前者是禁烟运
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4)侵略的地区
不同: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
天津,北京等地。
(5)影响程度上不同: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
者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变为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
族的矛盾。
③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
对外来侵略。
④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⑤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外国入侵逐渐瓦解了自然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客观条件。
⑥中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在外国的船坞工厂里产生
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清朝统治者投靠外
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
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
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使中
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
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
产地。
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
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
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
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
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
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c.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怎样的特征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指国家和民族独立主权的部分丧失,但仍然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的“外壳”,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经济上受其掠夺和剥削。
“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扩大。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进步性与局限性)
《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此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进步性——它实质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
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它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
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中中“均田”等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性——但它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她所描绘的理想天国,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
《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进步性——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
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局限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
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