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食和月食【教材分析】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日食”;第二部分是“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天文现象。
把这两个现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一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对学生在本单元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们同月球和地球的影子有直接的关系。
日食和月球的影子有关,月球影子投落到地球表面,是发生日食的原因。
当月球影子扫过地表某一地方时,因太阳被月球所遮挡,这一地区的人们会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变暗,这就是日食。
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
月球不会发生环食,是由于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地球的本影长度远远大于月球本影的长度,也大大超过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学情分析】在本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处于月影中某一地区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变暗,发生日食。
也就是说,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科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模拟实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
教科书中日食成因图,虽也画出了月球的影子,但只是让学生有所关注就可以了,不需要深人探究本影、半影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
(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
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
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
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五、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
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课堂练习:一、精彩补白。
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地球在月球和()之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太阳照到月球上的光就会被()挡住,在地球上处在黑夜里的人就会(),这就发生了()。
一、智慧大比拼。
请画出发生日食时的示意图。
板书设计:4.日食和月食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教后反思:《日食和月食》这个内容以前常识课中就有,几次改版后,它仍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可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虽然学生已经听说过日食和月食这种天文现象,但真正理解成因还是挺有难度的。
该怎么上呢?一番思索之后,我做了以下尝试。
课开始时,我说:“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我描述着:公元前585年,在小亚细亚有两个小国,他们激战了6年。
这一天,数学家泰利斯来到这里……学生听得很认真,我讲得更绘声绘色了。
我讲完了,学生还意由未尽,我问:“那天下午,在小亚细亚发生了什么事?”“日食!”有学生早想说了。
“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食和月食》。
”导入效果不错,兴趣有了。
接下来,课件发挥作用了。
一张张图片出来,让学生观察是什么物体挡住了太阳。
再请一位学生上来贴出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
再来是模拟实验,当我出示三球仪时,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对它很好奇。
因为三球仪不太好操作,我就自己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同时让学生观察,转到什么位置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课上得很顺利,日食讲解完毕,对月食成因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课结束后,心情轻松中又夹着遗憾。
原因有二:一、我没有让学生分组操作成因模拟实验。
临近毕业,学生的纪律松散,分组实验时有的小组乱闹,效果还没有演示好,可是这样做必然减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学生无法理解日全食、日环食的不同成因。
这也是模拟实验中无法体验的。
《宇宙》单元的教学难度很大,要让学生认识天体的运动,靠一两节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