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
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斯多亚 学派
人与自然、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 人与人的 人人生而 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 平等 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14—17世纪)是“人”和 “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课标: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012浙江)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 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苏格拉底一生探求知识,“我无知,所以我求知”。柏拉图则 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亚里士多德 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 着。”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探索自然 B.人文主义 C.探索社会 D.个人主义 从智者学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发展的相同点是 A、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 B、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C、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D、放弃对自然的探讨而去研究人自身
材料反映作者怎样的观点?
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人自由平等。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在才能上多么无限!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英国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什么不同?反映了 什么? 崇尚人的理性;注重人性中的本能
内 涵
人文主义 ☆肯定人、人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①起源 希腊时代--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重视人)
②发展:14至17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③成熟:17、18C--启蒙运动(理性、天赋人权)
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 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时间、地点 背景:①②③④
6.如何认识文艺复兴运动意义?
进步性:
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 除了精神枷锁。(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⑵.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不足:
过分推崇人文主义,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影响仅局限在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
宗教改革是16、17世纪在西欧多数国家中 发生的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权的思想解 放和社会运动,于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 随后席卷整个西欧,规模宏大,意义深刻。 它由新兴资产阶级所发动,广大农民和城 市平民积极响应,个别国家的君主大力支 持,部分贵族也积极投入.
马丁· 路德(1483—1546) 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德国 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他提出最有力的论点是 “基督教的最终权威是《圣 经》而非教皇”。他是第一 位将圣经翻译成德语的人。 加上活版印刷的推波助澜, 各地开始将《圣经》翻译成 当地语言,将《圣经》平民 化和普及化。
材料一 “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 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 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 道。”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 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 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 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 罗马教皇派人到德 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 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 意志兜售赎罪券 教廷该死’ !” 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 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 了各阶层的支持。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 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 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 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直接的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主要派别 (代表 人物) 普罗塔 戈拉 苏格 拉底
哲学 范畴
主要观点
人是万物 的尺度
作用或影响
是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 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西方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 我”,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 由的追求,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 家视为先驱和战友。
认识 人与社会
认识 自己
含义:文艺复兴发生于 14—17 的 世纪 欧洲 是 资产阶级 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 下发起的 运动。它发 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 源于意大利,扩展到英、法、德等西欧 国家。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 动。
1.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
(1)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 (2)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城市兴起; (3)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2.主上发现“自我”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② “美德即知识” (知德合一)——反对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③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 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闪耀着理性的光亮,体现了对理 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 的内涵,从而使人文精神从低级走向高级。
形式: 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实质: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4.为什么要借助复兴古代文化的形式?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力与神学正面冲突,没有成熟的文 化体系取代基督教文化 (人们深受基督教影响,借助宗教易被接受)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 来。”其含义是文艺复兴 A、没有全面反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 C、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仅仅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一、智者运动
特点:①②③
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进步性:… 局限性:强调功利,忽视道德; 过分强调个人感受,导致主观 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评价
二、苏格拉底(BC469--BC399)
1.背景:
①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雅典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公元前8、9世纪的希腊神话时代,人 们称宙斯是众神之王,人类之王,人 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神
“万物皆源于水,又复归于水” 自然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 ---公元前6世 纪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中叶 三个时期希腊人关注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人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古代有人文精神吗?请举例. P99导语 人文精神: 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 的人文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 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A.让每个成年男子都参与国家管理 B.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国家应由少数精英分子来治理 D.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C
薄伽丘《十日谈》 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 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 惑。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 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 亲把妇女看作洪水猛兽,吓唬说她们都是祸水,叫“绿 鹅” 。谁知儿子却说: “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作者通过这则故事主要反对什么?肯定什么? 反对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自然人性
①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一.背景 ②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 ③罗马天主教廷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 ④1517年,教皇在德国出售赎罪券
二.代表人物、开始标志:
三.思想主张 四.实质:
五.影响
天主教会宣扬:购买“赎罪券” 路德《关于赎罪券效能 的人,当钱币落到赎罪钱柜 问题的辩论》—— “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 《九十五条论纲》 就立刻被送到了天堂。
反映了文艺复兴从初级(质朴)到高级(高雅精致)的发展历程
拉斐尔《圣母子》
中世纪圣母子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不同?
早期
14.C— 15.C中后期
文 学
美 术
盛期
15.C中后期 —16.C
扩展
16.C以后
戏 剧
5.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成就,从中体会文艺复兴的 核心内容是什么?其主要含义是什么?
②普:个体的感性的人\苏:理性思维的人。
分析比较二:
(前469-399年)
(前551-479年)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 认为仁就是爱人, 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 ①重视道德②关注人,人与社会,肯定人的价值 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 ③强调知识(教育)的作用 ,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要求。 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 异: 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 孔:强调“社会”的人,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 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 的学问。 的个性发展。
亲王唐克莱本独养的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 门第观念,与亲王(父亲)的侍从相恋,事情败露 后,平时仁慈宽大的亲王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 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 绮思梦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 “我 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 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 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 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十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