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新馆方案
中国自古便有收藏历史文物的传统,较早的文物收藏自商周时期开始,至两汉时文物收藏范围扩大。
文物作为中国文明史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载体,以实物形态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诸多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古文明地一扇窗口。
文物的收藏、鉴赏、传承逐渐由精英阶层走向公众,这便是现代博物馆的雏形。
方案以收纳文物的博古架为原型,暗喻博物馆的建筑功能。
将博古架的平面形式在三维空间内拓扑、延展,由下至上依次为地下车库、藏品库房及临时展厅、普通展厅及公众服务、行政办公及学术交流部分。
建筑首层向内收进,昭示主入口空间,沿坡道缓缓拾级而上,进入首层公共大厅。
向下可达半地下临时展厅,向上则可依次浏览各展厅。
临时展厅同时还可通过下沉广场直接到达。
方案的空间及流线设计独具匠心,突破以往博物馆建筑中常见的环中庭而上的空间形式,借鉴传统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营造建筑空间,希望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游园般的空间意趣。
各层展厅空间布置错落有致,如同园林中的建筑,是各层平面布局的中心所在;
室外休憩空间于各层不同位置精心设置,游人在此可远眺滇池西山、可近观官渡古镇,风景入画,是为借景;
参观流线则有如园林中的路径,被有目的的曲折、加长,结合室内外空间的设置,形成立体的、上下连通的建筑空间,使游客在游园过程中体会到丰富的空间感受。
而历史长卷也在此间缓缓展开,向游人娓娓述说过去的故事。
建筑形体随平面布置自然而成,水平舒展,凸凹有致之间又见遒劲有力,犹如横亘在历史长河中的巨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尽在其中。
建筑表面肌理采用极其现代的网状金属织物覆盖形式,寓意博物馆在承载历史的同时更面向未来。
在阳光的照射下,建筑呈现出丰富的光影效果。
方案充分考虑博物馆与文化艺术中心的呼应,通过中心水景的设置,使二者产生微妙的对话关系。
错落有致、延绵起伏的绿色山丘,浅浅环抱着基地,与中心水景、湿地公园、场地绿化等元素共同构成了城市中山水相依的生态公园。
每当清晨的阳光拂过,历史与未来就在这静谧的山水原野之中,静待着人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