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类节目策划Emily Zh ang思考题:如果说电视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那么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什么艺术?•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是“代表所有脱稿交谈,即兴对观众谈话的电视节目”。
—《电视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Television, Press of Oxford, 1997•人际的口语化传播•即兴的、双向的口语传播谈话类节目的演变过程•1、谈话节目(talk show)源出于美国•2、广播谈话节目成熟于三四十年代•3、电视谈话50年代出现,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4、50年代,电视逐步走向商业化,新闻栏目中推出了争论性的谈话节目,与此同时,温和的杂耍谈话节目正式推出•5、60年代,节目的低成本使得谈话节目大发展,日间节目出现了交谈性节目谈话类节目的演变过程•6、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出现了一种趋势,节目内容、外观更注重现实生活•7、80年代到90年代的脱口秀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流言蜚语和丑闻•8、90年代脱颖而出了新一代主持人,一些以主持人命名的脱口秀标志着此类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和收视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拉里·金现场》我国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广义:指所有以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
•狭义:是指在一个相对限定的谈话现场,主持人和嘉宾、现场观众进行的群言式的讨论。
定义一种由主持人引导,在特定环境中,谈话参与者围绕某一主题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
参与者包括特邀嘉宾和现场观众(包括直播节目的外场观众),他们是节目的主体,谈话节目一般在演播室录制,问题和观点构成节目内容。
小组活动环节:•说出你喜欢的谈话类节目并且说出它的具体属于谈话节目中的哪一类?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按照谈话题材划分:•新闻时事类、社会话题类、娱乐话题类、专业话题类、生活情感类《艺术人生》、《超级访问》•按照谈话形式划分:•辩论式、群言讨论式、个案叙述式(《对话》、《东方之子》•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有现场观众参与、无现场观众参与分类按内容分类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是对新闻节目的有力配合,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以作为谈资。
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贴近性。
谈话多在演播室进行,主要由主持人与嘉宾交谈,2、人际关系类谈话节目这类节目的话题涉及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方方面面,既有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也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调适,既有不同生活状态的展示,也有新旧道德伦理观念的碰撞。
其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参与性强,因而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以婚姻、家庭、爱情、友情、亲情为主题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这是以愉悦身心、休闲逗乐为主要目的的谈话节目,它以谈话为载体,加入较多的综艺成分和滑稽的情境设计,充分展现话语中的幽默,达到戏剧化的效果,以娱人耳目。
它的嘉宾主要为演艺圈明星和体育界明星,主持人大都与他们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圈内人,观众主要是年轻人。
4、专题对象类谈话节目、这是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或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谈话节目。
特点是对象性强,话题专一,有品位和内涵。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女性谈话节目,以女性关注的婚姻、家庭、社会地位等话题为内容;老年谈话节目,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成”等老年话题为内容;体育谈话节目;经济谈话节目;法制谈话节目等等。
按形式分类1、聊天式谈话主持人根据话题需要,从社会上三教九流中邀请带有不同身份、职业特点的嘉宾到演播现场交流。
其特点是嘉宾代表面广,可以真诚沟通,各抒己见。
气氛宽松、亲切、自然,娓娓如话家常,一般不会形成激烈的言语冲突与思想交锋。
适用于讨论大众普遍关注又无重大分歧,经过深入交流、探讨可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2、访谈式谈话这类节目类似于人物专访,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地方是主持人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亮出来参加探讨,而不仅仅是提问和倾听。
嘉宾往往是某领域的专家、权威或某事件的当事人,谈论的话题也相对严肃,能反映一定的品位和内涵。
3、论辩式谈话这类节目谈话各方的观点有重大分歧,在现场展开言语交锋,主持人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引导他们充分陈述。
其特点是紧张、冲突,适用于讨论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以及人际关系、民事纠纷等。
4、叙事型谈话节目叙事型谈话节目是以讲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谈话节目。
人们自古以来,对讲故事、听故事有一种热情,人们通过故事认识世界,反观自身,获得对人生的经历。
叙事型谈话节目中讲述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不是虚构的,它常常由当事人或主要参与者亲口讲述,因此更具有现实的震撼力。
个案分析遭遇审美疲劳“我刚干上这行的时候,全国也不过10个谈话节目。
那时对节目的形式不太熟悉,我们都是以真实状态来参与的,而现在变成了相互迎合:制作者迎合观众,节目的参与者迎合制作者。
当大家相互迎合时就没有了当初的那种真诚率直。
我有时候觉得,现在的节目太圆滑了,包括《实话实说》。
在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我们失去的是许多宝贵的东西。
”(崔永元)谈话内容的闲杂性个案分析更真实更贴近明星本色,使嘉宾不为人知的一面暴露。
说嘉宾直接决定节目质量。
嘉宾如果选择不当,直接影响节目质量个案分析滥情遭质疑个案分析《一虎一席谈》2006中国电视榜”中摘得“最佳谈话节目”桂冠。
它改变了以往谈话节目的“宣讲”式传播,开创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群口时代选题体现出时效性、贴近性和丰富性节目的形式显现谈话的魅力(辩论形式、观众充分参与、重量嘉宾)主持人本人而言,胡一虎最大地呈现了自己的个性,“把‘主持’缩得小,把‘人’放得更大”。
(白岩松)•定位按栏目特点定位按收视对象定位按谈话参与对象定位按主持人风格定位个案分析以央视《对话》节目为例,在电视谈话节目平民化风格兴起之时,《对话》却义无返顾地走了一条“高、大、洋”的路子目标受众定位: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聚焦于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等成功人士,为这些精英阶层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交锋思想的对话平台。
凭着“另辟蹊径”后并不高的收视率拿下了较高的广告收入个案分析面向25岁―38岁都市女性,纵论新锐观点,探讨深度话题宣告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分众时代已经来临思考题:分众时代的到来,我们如何更好的理解受众和用户?•受众→ 主动与被动公共与私密构成与体验受众与用户的区别•“受众”这一概念起源于公共剧院、歌舞表演以及早期的竞赛和大规模表演活动。
因此早期的“受众”概念和“特定地点的实体人群”息息相关。
•在19世纪的美国,人们抱着休闲娱乐的目的,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戏院,他们往往把戏院看成自己所拥有的场所,对演出行使主宰权,有时为演出叫好,有时则指手画脚,乃至吵闹滋事,用骚乱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些常常被视为粗鲁、野蛮的“过度活跃的受众”•用户”概念被引入计算机领域,用来指称数字或者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者。
因此,当下传播研究不仅强调自主性,更强调产、消合一特质的“用户”概念,更多地是受到人机交互、互联网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影响。
思考题:“用户”概念的优势在哪里呢?在大众媒介时代,人们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是有着相对界限的,无论是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还是观看电视,人们对媒介的使用是相对固着化的。
人们使用特定媒介的时间也是相对可以估量的,人们何时使用媒介,何时停止使用媒介,常常有着确定的边界。
因此,“受众”可以很好地指称与特定的媒介(报纸、广播或者电视)或者媒介实践相关的人,比如电视观众、报纸读者或者广播听众。
思考题:“用户”概念的优势在哪里呢?•移动数字网络消解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也让人们的媒介实践完全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各种媒介使用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日益模糊,人们需要在不同的媒介平台和媒介来源中不断转换,“跨媒介实践”成为新常态。
新媒介环境下显得“混乱、不可预测、难以定位”⑦的传播实践,与特定媒介对应的“受众”概念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
而媒介“用户”概念特别适用于数字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复杂、绵延的跨媒介实践,不管是观看、阅读或收听,还是分享、收藏或者互动,一概可以囊括在内。
值得一提的是,媒介用户的概念范畴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智能手机用户”可以指用手机这一特定媒介开展不同传播实践的人们。
思考题:“用户”概念的优势在哪里呢?•“受众”通常带有复数的含义,无论是偏爱社会测量的结构传统、聚焦受众媒介效果的行为传统、还是偏重于意义阐释(比如编码/解码)的文化传统中,“受众”都被视为一个相互之间缺少联结的群体性概念,这与大众媒介时代典型的传播方式一脉相承。
但是在以海量信息和媒介融合为特征的移动数字网络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跨越不同媒介平台进行传播,不断展开个人化和个性化的媒介实践。
甚至可以说当下每个人所使用的媒介来源和配置都互不相同⑧。
另外,新传媒技术大大改变了“受众”集合体内部的构成方式,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受众(massaudience)转变为网络化连接的社会集合体(network users)。
“受众”这一群体性概念在这一背景下就显得捉襟见肘。
思考题:“用户”概念的优势在哪里呢?•“用户”对媒介的使用已不再是接收、消费乃至诠释,更包括了搜索、传递、评论、分享、制作、生产、挪用、混搭、重新分配等各种类型,意义不再产生于文本或者影像的理解与诠释,而在更为广阔的时空情境之中不断生成。
不同于“产消合一者”这种简单地将生产、消费合二为一的概念,“用户”概念囊括了复杂多变的传播类型(不仅是生产和消费),也可以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对媒介使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过度强调。
思考题:如果让你策划一档谈话类节目,在选题的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成熟的电视谈话节目在选题方面应具备:•遴选机制——对选题进行评价和筛选•策划机制——对选题进行符合栏目特点的设计•应急机制——根据突发新闻事件迅速确定选题•储备机制——储备选题保证栏目顺利稳定进行(一)确定选题•对选题进行初选的原则和依据:1.栏目自身定位和收视群体;2.制作团队的特点;3.选题的可操作性;4.选题的性质,寻找独特点话题类型•观点讨论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个案分析类:具体的人和事观点讨论类话题应具备的特点•应该是一个软性话题•与许多人相关•尽量避免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过于偏激的观点•避免使谈话变成相互攻击•应该是大家感兴趣、正在关心着的话题•应该是可以引发良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观点的话题(二)思路:话题的价值取向和谈话脉络•选题策划会需要重点讨论的几个指标:1.确定话题的价值,话题能谈到什么程度;2.确定话题的角度,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谈话节目会选择不同的角度;3.提升话题的价值和内涵,使其具有独特性并能引起大多数人讨论的兴趣;4.争论性的话题应该评价争论是否具有实质性;5.个案题材要评价它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积极意义;6.确定谈话的基本走向,即怎么谈,遵循“大方向,小变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