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葛亮1

诸葛亮1

诸葛亮—诫子书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导入: 课前播放《诫子书》歌曲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

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很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飘然有神仙之慨!在大诗人陆游的心中,也只有诸葛亮才有于千钧一发之时,化解危机的锦囊妙计。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道不尽对这位先人的崇敬和敬仰。

诸葛亮,9岁就没了母亲,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

诸葛亮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流浪生活给了他思考天下大事的基础,苦难出英雄。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博才多能的诸葛亮政治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对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书法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绘画张彦远说汉魏三国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

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音乐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

卧龙吟,堪称千古绝唱,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

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文学《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千百年来,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人间传奇,他的一个个经典之作甚至只言片语,犹如苍穹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就了他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

这样的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他对儿子的教育上。

54岁的诸葛亮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科技时代,原来仍然有其参考价值。

正所谓:“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从三国至今,虽历经1700多年.仍为世人称颂,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诸葛亮,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一)、解题:诫子书诫:警告,劝告。

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这样一看,诫子书的含义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二)、范读(三)、正音,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古文中有些字的音和含义到了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所以有些字的读音容易出错。

1、第一句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和第三句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中的“夫”就有两个音。

f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

农夫。

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

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fú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显然,通过辨析,夫在这两句中,都读二声fú2、在第五句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中的遂也是多音字,Suí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bànshēn-bùsuí)Suì顺,如意:遂心。

遂愿。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显然,通过辨析,遂在这句中,读四声Suì(四)正停顿第二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封书信不仅后人交口称赞,据说诸葛亮自己也甚为自得,他曾经书写其中两句,悬挂在书房。

猜一猜,根据你们对诸葛亮的了解,觉得可能是哪两句?为什么?“淡泊”,就是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无意于功名利禄,刘备三顾茅庐,他才走出隆中。

我补充说,他忠心耿耿,即使对昏庸的刘禅也从无二心。

北伐失败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

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孟子说,无欲则刚,无私无畏,都是淡泊的表现。

这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他挂的就是这两句。

后人把这句话多写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意思未变,什么变了呢?是语气,“非……无”,是双重否定,表达更肯定的意思,你能用朗读来表达这种强调吗?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五)、生读文章,注意读音和停顿。

(六)、研读赏析课文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七)、第一个问题----今天上学前,你的父母都对你说过什么话?生答……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可以看出你的家长大多会嘱咐你们在路上怎么样,在学校里应该怎么样,这是个父母对你在一个较短时间内的期望。

第二个问题——假如今天你已经高中毕业,并且正好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明天你就要踏上旅程,到北京去上学,那么,请你想一想,临行前你的父母会对你说些什么话?生答……通过回答,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父母对你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期望。

“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古今中外,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通的,想想你父母的话,再读读诸葛亮给儿子写的信,爱读书的你,发现了什么相同之处么?生答……这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给孩子写这封信的原因——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唐朝诗人孟郊在诗中曾经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是我们难以报答的,那么就让我们把这种无私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感动变成行动,去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