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析法一、选择题1.为了提高分子荧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合适的办法是A. 增加待测溶液的浓度B. 增加激发光的强度C. 增加待测液的体积D. 另找能与待测物质形成荧光效率大的荧光化合物2. 下列结构中能产生荧光的物质是A. 苯酚B. 苯C. 硝基苯D. 碘苯3. 荧光分析中,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是A. 对有π→π*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 对有π→π*跃迁者,溶剂极性增加,荧光强度减小C. 溶剂粘度增大,荧光强度减弱D. 溶剂粘度降低,荧光强度减弱4. 荧光分析中,当被测物质的浓度较大时,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正比,其原因可能是A. 自熄灭B. 自吸收C. 散射光的影响D. 溶剂极性增大5. 在下列哪个pH值时苯胺能产生荧光(苯胺以分子形式产生荧光)?A. 1B. 2C. 7D. 146. 硫酸奎宁在0.05mol/L H2SO4中,分别用320nm和350nm波长的光激发,所制得的荧光光谱A.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相同B.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不同C.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D.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7. 荧光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光谱干扰是A. 激发光B. 溶剂产生的拉曼散射光C. 溶剂产生的瑞利散射光D. 容器表面产生的散射光8. 对分子荧光强度的测量时,要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是由于A. 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B. 只有在和入射光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才有荧光C. 为了消除透射光的影响D. 克服散射光的影响9. 荧光法中,荧光效率Φ的计算式是A. Φ=发射荧光的电子数/吸收激发光的电子数B. Φ=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荧光的光量子数C. Φ=发射光的强度/吸收光的强度D. Φ=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光量子数10. A. 钨灯 B. 氢灯 C. 元素灯 D. 溴钨灯λ=256nm)可用作光源。
(1)光度法测乙醇中苯(m ax(2)荧光计采用作光源。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用作光源。
(4)光度法测定KMnO4溶液的浓度可用作光源。
11. 处于第一电子单线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辐射光量子的形式回到单线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种发光现象称为A. 分子荧光B. 分子磷光C. 化学发光D. 拉曼散射12. 三线态的电子排列应为A. 全充满B. ↑C. 基态D.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B.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大C.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D.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增大14. 在荧光分析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激发态分子通过碰撞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B. 荧光光谱的形状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改变C. 荧光激发光谱相当于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D. 测定任何荧光物质的荧光强度时都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15. 荧光光度计中第一滤光片的作用是A. 消除杂质荧光B. 得到合适的单色激发光C. 消除激发光产生的反射光D. 消除瑞利散射,拉曼散射16. 荧光分析中,滤光片选择的原则是A. 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B. 获得最强的荧光强度和最低的荧光背景C. 消除散射光的影响D. 消除杂散光的影响17. 萘胺在酸性中形成铵盐离子,影响荧光的测定,这种影响是A. 共存物质的影响B. 荧光的熄灭C. 溶液pH对荧光的影响D. 溶剂的影响E. 温度的影响18. 为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吸光系数足够大C. 试液浓度足够稀D. 仪器灵敏度足够高19. 如果空白溶液的荧光强度调不到零,荧光分析的计算公式是A. C x=C s(F x—F0)/F sB. C x=C s(F x/F s)C. C x=C s(F x—F0)/(F s—F0)D. C x=C s(F s—F0)/(F x—F0)20. 荧光测定时,观察荧光要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其原因是A. 只有在入射光垂直方向上才有荧光B. 各个方向都可观察到荧光,为减少透射光的影响C. 荧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小D. 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21. 荧光物质的荧光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的形状是A. 相同B. 相同且重叠C. 对称D. 相似且成镜像E. 以上都不是22. 比较荧光物质激发光谱的波长和其发射光谱的波长A. 相同B. 不同C. 前者稍长D. 前者稍短E. 以上都不是23. 在同一电子激发能态内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A. 内部转换B. 外部转换C. 体系间跨越D. 振动驰豫24. 比较荧光的波长和入射光的波长A. 前者稍长B. 前者稍短C. 相同D. 不同E. 以上都不是25. 光电荧光计的单色器是A. 棱镜B. 光栅C. 滤光片D. 凸透镜26. 荧光物质的分子一般都含有A. 离子键B. 共轭双键C. 氢键D. 金属键E. 配位键27. 可以改变荧光分析的灵敏度A. 增强光源强度B. 改换溶剂C. 降低温度D. 以上三种措施都28. 物质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以幅射形式放出的能量,称为:A. 磷光B. 荧光C. 化学发光D. 电子光谱29. 在荧光分析中,利用较短的激发光进行激发,可以避免的干扰A. 拉曼光B. 瑞利光C. 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胶粒的散射光30. 荧光物制裁发射的荧光强度与有关A. 该物质的吸光能力B. 照射光强度C. 荧光效率D. 与上述三者都31. 下列哪种光的峰位与激发光波长无关A. 瑞利散射光B. 拉曼光C. 仪器表面的散射光D. 荧光32. 下列哪种因素会使荧光效率下降A. 激发光哟度下降B. 溶剂极性变小C. 温度下降D. 溶剂中含有卤素的金属离子33. 激发光波长固定后,荧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A. 吸收光谱B. 激发光谱C.分子光谱D. 荧光光谱34. 物制裁分子吸光后,发出的荧光是从什么能级回到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产生的A. 不同的电子激发态的各种振动能级B. 不同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C.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D.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35. 下列哪种因素不可能减少散射光对荧光的干扰A. 改变激发光波长B. 改换溶剂C. 升高温度D. 以上三种措施都可以减少散射光的干扰36. 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浓度为0.030μg/ml的罗丹明标准液的荧光强度为60,样品的荧光强度为50,空白液的荧光强度为10,则样品中罗明的浓度为μg/mlA. 0.020B. 0.025C. 0.026D. 0.02437. 一般荧光峰的浓度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大A. 而兰移B. 而变短C. 而增大D. 并无变化38. 是显著的荧光熄灭剂A. CCl4B. CHCl3C. CO2D. O239. 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多半是A. 级性有机化合物B. 非级性有机化合物C. 复杂之机物D. 含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40. 荧光波长固定后,激发光波长与荧光强度的关系曲线称为A. 荧光光谱B. 激发光谱C. 发射光谱D. 吸收光谱41. VitB在440~500nm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激发光,其目的是A. 克服溶剂的瑞利散射光B. 避免拉曼散射光的干扰C.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的干扰E. 消除磷光干扰42.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试液足够稀C. 吸光系数足够大D. 仪器足够灵敏E. 增大试液浓度43. 下列物质中荧光强度最强的物质是B. 苯A. 环己烷C. 萘D. 联苯E. 苯甲酸COOH44. 荧光是在下述条件下产生的A. 分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B. 原子外层价电子的能级跃迁C. 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D. 分子转动能级的跃迁E. 分子从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45. 下述化合物在荧光分析中产生的荧光效率最大的是A. B. C.D. E.46.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本身分子结构和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B. 激发光的波长C.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D.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E. 温度高低47. 在荧光分析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B.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加,荧光强度增加C. 溶液温度升高,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D. 溶液温度降低,荧光效率不变,荧光强度不变48. 温度升高时,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和荧光强度A. 降低B. 增大C. 不变D. 无法确定49. 某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有两个不同强度的吸收峰,当分别用两个最大吸收波长作激发光时,所得到的该物质的荧光光谱A.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相同B. 形状相同,荧光强度不同C. 荧光强度相同,形状不同D. 形状和荧光强度都不同50. 荧光法中,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荧光光谱B. 激发光谱C. 吸收光谱D. 发射光谱51. 进行荧光分析时,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改变发射光波长进行扫描,可绘制A.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pectrumB.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umC. absorption spectrumD.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52. 为了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溶液浓度成正比,必须使A. 激发光足够强B. 试液足够稀C. 吸光系数足够大D. 仪器足够灵敏O O OH COOH C OCOOHC OCOOH C NO 2O COOHC OH O C 353.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A.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最低振动能级分布B. 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分布C. 基态的振动能级分布D. 第一电子激发态中振动能级分布54. 一种物质能否发出荧光,主要取决于A. 本身分子结构和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B. 激发光的波长C. 本身分子吸光能力的强弱D. 分子结构中有无极性55. Vit.B在440~500nm波长光的激发下可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实际测定时选用400nm激发光,其目的是:A. 克服溶剂的Rayleigh散射光B. 避免Raman光干扰C. 消除容器表面的散射光D. 克服溶剂中荧光物质干扰56. 荧光法测定核黄素,采用硅镁吸附剂是为了A. 保持核黄素稳定B. 使核黄素转变成具有荧光的物质C. 将样品浓缩D. 使杂质与核黄素分开57. 如果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让物质发生的荧光通过单色器,依次测定荧光强度,然后以荧光强度对波长作图,该曲线叫做A. 荧光激发光谱B. 荧光光谱C. 吸收光谱D.58. 荧光物质的分子可以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