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典型肝细胞性肝癌CT表现分析
目的分析非典型肝癌CT表现,为临床诊断早期肝癌提供帮助。
方法选取8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早期不典型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T 表现。
结果平扫显示,8个病灶均呈低密度表现,平扫病灶边界模糊6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有纤维假性包膜2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2例;三期增强扫描:患者表现程度不一的轻度强化,和邻近的正常肝实质相比,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后的密度均较低,且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密度相对较低,门静脉期的强化密度相对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界清4例,病灶边界模糊4例,门脉期病灶边界清楚7例,病灶边界模糊、病灶边缘轮廓轻度不规整1例,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多个小斑点状6例。
结论早期肝癌的CT表现不典型,临床应掌握其特点,结合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诊。
标签:不典型小肝癌;扫描;体层摄影术;CT表现;病理学检查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恶性程度及死亡率均较高。
肝癌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的第2位。
早期肝癌又称小肝癌(smal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cm,或癌结节数目≤2个,癌结节最大径之和≤3cm[1]。
早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手术切除率较高,术后可达5 年生存率。
因此,临床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检查肝癌依赖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诊断正确率可达90%[2]。
但早期小肝癌部分CT呈现不典型表现,导致早期诊断失误。
本文主要分析非典型肝癌CT表现,旨在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72例,其中51例肝癌患者CT 表现具有典型特征性,21例患者CT表现不典型,其中平扫及三期后均呈低密度改变8例。
以这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
8例患者AFP值:AFP升高者7例,正常1例。
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8.5±1.36)岁;病因:6例患者以腹胀、腹泻、黄疸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1例结肠癌术后发现,1例正常体检时发现。
1.2检查方法与仪器设备先行平扫,扫描条件为120kV,200~300mA,设置参数为螺距0.984,层厚5mm。
扫描包括膈顶至双肾下极之内的区域。
随后进行增强扫描:采用碘帕醇100ml经肘静脉注射,进行三期扫描,碘帕醇为非离子造影对比剂,注射速率(3~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延迟时间25~28s,门脉期70~75s,实质期5~10min[3]。
所用仪器设备为128层螺旋VCT扫描机,型号GE light speed。
2结果
CT扫描表现,本组8例患者均为单发主灶,主灶位于肝右叶7个,主灶位于肝左叶1例;病灶直径(1.7~2.6)cm,平均直径(2.41±0.36)cm。
平扫显示,8个病灶均呈低密度表现,平扫病灶边界模糊6例,边界清楚2例,有纤维假性包膜2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2例。
三期增强扫描:患者表现程度不一的轻度强化,和邻近的正常肝实质相比,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后的密度均较低,且动脉期及静脉期强化密度相对较低,门静脉期的强化密度相对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界清4例,边界模糊4例,门脉期病灶边界清楚7例,边界模糊、病灶边缘轮廓轻度不规整1例;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多个小斑点状6例。
3讨论
正常肝组织的血供非常丰富,门静脉提供75%~80%的血液供应,肝动脉提供余下的20%~25%的血液供应。
大部分早期肝癌的供血方式以动脉供血型为主,另外就是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4]。
早期肝癌患者典型的肝癌CT表现为强化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在动脉期病灶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呈低密度。
分析非典型肝癌CT表现如下。
3.1病灶边缘低密度早期肝癌平扫显示常见病灶边界模糊,边界模糊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病灶边缘缺乏纤维假包膜有关[5]。
增强后多显示边界清楚,本研究平扫显示,8个病灶均呈低密度表现,平扫病灶边界模糊6例,边界清楚2例,有纤维假性包膜2例。
增强扫描后,邻近正常肝实质明显强化,特别是到门静脉期,病灶内的肿瘤组织强化不明显,二者之间因密度差异而产生清楚的边界,但边缘轮廓因呈轻度强化而显得不规整。
3.2病灶内部肝癌CT表现为瘤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多个小斑点状低密度区[6]。
早期肝癌的瘤内低密度区均较小,平扫时与肝脏显影密度差不大,容积效应使小低密度区显示不清,因此CT表现为密度均匀。
增强后瘤内密度不均匀,瘤内的肿瘤实质强化程度不一,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或无强化,因密度差较大,可更清楚地显示低密度区。
因此增强后,瘤内的低密度区的显示明显高于平扫。
本研究入选的8个病灶中,平扫病灶密度均匀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2例。
而增强扫描动脉期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密度不均匀、伴有多个小斑点状6例。
3.3病灶强化特点通过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肿瘤由良性转为恶性的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导致供血发生相应的变化,由门静脉供血转变为肝动脉供血,增强扫描仍呈低密度、轻度强化,与瘤灶少血供、瘤灶坏死、瘤灶内的血窦被肿瘤压迫、血流通过缓慢,使肿瘤呈低密度,在影像学表现上表现不典型,出现重叠交叉[7]。
低分化者,CT表现低密度坏死区明显高于高分化者。
此外,患者的机体状态,包括年龄、肝肾功能、病灶部位不同及造影剂注射速度,均影响动脉期强化特点[8]。
综上所述,早期肝癌CT表现不典型,平扫常显示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影,可见斑点状灶。
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低密度轻度强化。
参考文献:
[1]温娜.小肝癌的MSCT早期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109-110.
[2]胡述国.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10,31(3):263-264.
[3]钱林学,刘玉江,丁惠国.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5):479-486.
[4]萧植丰.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43-44.
[5]张海涛,徐覃莎,陈玉棠,宋雨飘.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05):354-357.
[6]严福华,周荣康,沈继章,等.MR 和CT 动态扫描对小肝癌强化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学杂志,2001,23(5):413-416.
[7]张竹强,马淑一.螺旋CT 诊断小肝癌及病理分析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7(16):3175-3176.
[8]Cademartiri F,Nieman K,van der Lugt A,et al. Intravenous contrast material administration at 16detector row helic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test bolus versus bolus-tracking technique[J]. Radiology,2004,233:817-823.。